因明是世界三大逻辑起源之一,因明源于印度,传于中国、东亚,乃至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术。印度因明又以陈那为分界,分为新、古二阶段。本书研究的印度古因明是从较宽泛的意义上的,不限于印度佛教因明,也包括中古印度的正理论及其他各派的的哲学、逻辑思想,亦包括知识论、辩学、过失论的内容。印度古因明是新因明的直接来源,本书通过对古因明各家经典的疏理,侧重分析其中的知识论、逻辑学、辩学思想,明确其与印度新因明的异同,以及其对汉、藏因明的影响,以期进一步充实因明学术发展全史的认知。
\"? 现象学和分析哲学是否水火不容?? 认知科学要完全拒斥现象学吗?? 现象学能否对认知科学有所贡献,以及从中获得灵感?? 人能否被还原为“缸中之脑”?? 面对AI、大数据、算法,我们如何为“人的存在”辩护?? 我们的性别、身体、民族等观念是如何被塑造的?? 自然化的现象学,在何种意义上不可能,在何种意义上可能?? 一门结合现象学、分析哲学、认知科学的心灵哲学是否可能?……当代哲学家扎哈维和加拉格尔联手合作,借助并结合经典现象学和认知科学一百多年来的资源,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本书
本书使用文献研究法讨论了一个数理逻辑问题:弗协调集合论是否优于经典集合论。书稿从张清宇先生的弗协调命题逻辑出发构造一阶谓词系统和集合论系统,并构造模型证明其非平凡性,结果证明现有的弗协调集合论不优于经典集合论。本书同时还用模型证明了弗协调集合论的非平凡性,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其应用领域,实现了洛韦和塔拉法德的猜想,将广义代数值模型推广到弗协调集合论,书稿也对集合论模型的构造技术作了一次较为充分的梳理,为其它集合论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为德国当代著名的现象学家沃尔夫哈特·亨克曼文集,为十六篇研究舍勒的论文,涵盖了舍勒的现象学、知识社会学、哲学人类学三大主题:第一部分讨论了舍勒现象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现象学史的概念、意向性问题、先天学说、理性与情感、舍勒对柏格森的接受等话题;第二部分涉及舍勒新开辟的知识社会学研究领域、文化解释学、现实性概念、凝聚问题的发展,以及他晚期未竟的形而上学计划;第三部分探讨了舍勒的哲学人类学思想、人格与世界、身体与心灵等议题,以及关于人的形而上学和人的可疑问性。
如何从统计相关中剥离出因果关系一直是定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因果推断方法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本书以潜在结果模型和因果图为理论基础,重点介绍回归、匹配、倾向值分析、工具变量、断点回归、面板数据、双重差分和合成控制等常见的因果推断方法。在对每种方法的原理及使用条件进行介绍的同时,还用Stata软件展示了各种方法的软件实现过程和要点。随书配有大量习题、答案和数据包,供读者随时检验学习成果。
逻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在内的七大基础性学科之一。人工智能是国家近期和未来重要的科技发展战略,而逻辑学、哲学均是人工智能重要的基础学科,为了推动并展示相关交叉学科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中国逻辑学会特创办该集刊《逻辑、智能与哲学》。集刊的主要研究论域包括逻辑、智能与哲学的交叉融合等,其基本研究方法是突出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和跨学科性等,受众对象主要是逻辑学、智能科学和哲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本辑为第四辑,主题是“逻辑与知识:可能性与可靠性”,主要栏目有:逻辑经典问
本书通过对范畴直观与代现的被给予性疑难和同时性困境的探讨,以时间流形(一维流形构造二维连续统)为基础,提出了以意向流形理解超越论现象学的原创性方案。基于此框架,本书不仅对胡塞尔从描述心理学突人超越论现象学的缘由和过程、超越论现象学的诸基本问题以及现象学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且对超越论现象学如何从根本上塑形法国现象学进行了探源性的研究。
逻辑为正思之学,即给所有思想立种种法式,相互推校、参照,“以期所得信为最正确者而归依”。他认为,“逻辑之名,起于欧洲,而逻辑之理,存乎天壤”,先秦名学与欧洲逻辑“信如车之两轮,相辅而行”。该书以欧洲逻辑体系为“经”,以中国古代名辩理论和实例为“纬”编写而成。书后附有作者早年所写的6篇论文,其中《名墨訾应论》和《名学他辩》等篇对先秦名辩之学(见先秦逻辑思想)提出了一些重要看法。作者否定了西晋鲁胜以来所谓“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惠施、公孙龙祖述其学,以正形名显于世”的传统说法,认为惠施
本书基于现象学对生命事件进行探索,旨在深度描述并诠释生活中的隐微现象。这些现象包含了个体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羞耻、遗忘、脆弱、苦难、侥幸等。而一切生命现象,诸如身体、艺术、文化,在根本上都是表象性的,但在其缝隙处,有微光和异质物露出,言说隐微者为人们重新提及智慧提供了契机,而生命直观则是最契合的方式,通过生命之根本直观,人们会再次保有那最脆弱、自由、本真、激情之物。本书谨献给一切为生命之奥秘所困恼之人。
本书首先探讨了逻辑的观念,并通过回顾中西方推理研究的重要问题和内容,提出了研究所秉持的逻辑观念和方法,即以逻辑与文化关系为纽带,深刻认识并高度认同关于逻辑具有共通性和特殊性的思想,坚持文化逻辑观,精准运用“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方法。其次,提出并初步构建了比较逻辑学的理论框架,创新性地提出比较逻辑学描述、评价、汇通“三层次”理论设想,并按照这一设想展开中西方必然推理比较研究。最后,提出开展中国古代科学逻辑思想研究的新命题,拓宽了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提出中国逻辑必然推理是一种有别于西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