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污染场地调查、监测、修复和环境监管为主线,重点介绍污染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污染物迁移途径及调查方法,地下勘探、样本采集及测绘,地下水监测井设计和安装,地下水监测井采样,监管和法律框架,地下水地球化学和含水层分析,修复技术和案例等,旨在阐述污染水文地质条件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的重要作用,剖析典型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特点,推动场地环境调查方法和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本书主要面向河流健康、生态流量保障及生态调控等国家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需求,分析水电开发条件下河库系统特征及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的生态需水问题,探讨生态需水保障对象及其需水特征,揭示典型河库系统生态需水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高坝大库、山区小水电等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的生态需水核算方法,构建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生态需水调控指标与阈值体系,并在金沙江下游和云南景谷河流域典型河库系统开展生态需水调控应用实践研究,为国内河库系统生态流量调度提供决策理论和技术支持。
本书以农业农村清洁流域为主线,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系统阐述了我国农业农村水环境问题及成因,详述了我国农业农村清洁流域理论体系,并提出了污染物产排放规律、污染溯源与解析等清洁流域构建的方法设计。中篇以“控、减、用”为核心,分别从种植、养殖和农村生活三个方面阐述了源头控制、过程减排与循环利用的农业农村清洁流域构建技术。下篇从因地制宜的农业农村特征及系统统筹的思路出发,总结提炼了典型技术模式,并介绍了农业农村清洁流域工程案例,以期为各位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人水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协调人与水的关系问题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命题,也是推动可持续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本书紧紧抓住人水关系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这一研究主线,深入分析人水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其生态智慧,初步揭示人水关系的演化机理与相互作用规律;开展小流域土地利用与城市河流水质关系的实证研究,分析土地利用与水环境的交互作用机制;基于土地使用与水环境的内在关联性,提出面向水环境目标的生态规划方法和控制策略;通过构建滨水空间设计要素体系,提出滨水空间的适应性模式,形成滨水空间设计方法体系。
本书在地方政府间跨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既有理论和现实实践中, 将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进一步阐述地方政府间跨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理论基础, 分析地方政府间跨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内在逻辑, 探究地方政府间跨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约束机理, 探求地方政府间跨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优化路径, 以期丰富目前关于地方政府间跨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讨论, 推动地方政府间跨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有序、持续和稳定发展, 促进地方政府间跨域合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书从流域水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组成出发,进一步揭示了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生态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与流域水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全书共分5章。第1章介绍流域水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监测技术研究,第2章介绍流域控制单元功能特征类型划分技术研究 ,第3章介绍具有功能差异性的水生态环境承载力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第4章介绍具有单元特征水生态环境承载力监测主控因子筛选技术,第5章介绍水生态环境承载力监测技术方法。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可供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围绕三峡水库及其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改善水库水环境问题,提出“联合水库、动态过程、调和效益、协作调度”的生态环境调度研究新思路,研发改善三峡库区水环境的水库群多目标联合调度技术,开展基于三峡水库水环境改善的水库群联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形成依托重大水利工程的水环境长效治理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三峡水库水环境特征和污染负荷评估;三峡水库水环境对水库调度的响应关系;三峡水库及下游水环境对水库群调度的响应模型及解算方法;基于库区水源地安全保障的水库群联合调度技术;基于三峡水库下游生态环境改善的联合
海河流域水治理战略研究赵勇户作亮王庆明等著内容简介海河流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承载地,本书立足海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局,针对流域水安全现状,系统分析了流域水治理存在的重大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海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障、地下水修复与保护、主要河湖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洪涝灾害防御以及水治理能力提升等战略措施,为海河流域水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选取辽河干流水质较差的入海河口区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辽河河口区的水环境现状、水污染负荷、环境容量、入海总氮等问题进行系统调研和分析,针对支流河水质较差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为辽河河口区水环境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全书共分5章。第1章介绍了河口区的自然情况,第2章对河口区主要支流河提出水质提升方案,第3章明确了河口区水环境承载力,第4章提出河口区总氮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第5章对未来河口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规划。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
本书通过对比分析现场测试、模型优化、多源遥感信息解译技术,明确引黄济青调水工程影响下的地下水水量、水质历史演变过程,阐明工程对地下水生态环境的效益、气候及农作物的响应机制,提出了适合研究地区的地下水生态环境调控技术方法与措施,并建立工程地下水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从而为定量评价引黄济青调水工程地下水生态环境效益提供理论支撑,为引黄济青调水工程沿程地下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引黄济青调水工程地下水生态环境评价提供创新和科学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