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生态管理的内容谈起,对生态管理职能、技术基础、实施方法等做了概述。针对目前生态管理实际情况,从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三个方面对生态环境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对水污染与防治、土壤污染与修复、大气污染与综合防治给出了具体的管理办法。针对大数据信息管理与应用,本书重点阐释它们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生态环境信息资源体系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大数据平台构建与运用给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本书围绕调控典型城镇有机废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以制备不同类型的高值化学品为目标,通过构建相应的功能微生物菌群,建立混合微生物的代谢调控方法,揭示有机废物高值生物转化的调控原理,为城镇有机废物高值生物转化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助推我国“无废城市”建设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本书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罗霄山脉地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全书共分9章,在对罗霄山脉生物多样性科考成果进行综合记述的基础上,重点对全境及五条中型山脉的生态保护现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动植物、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策略等进行了评价和研究;对11类特色代表性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专题研究;对若干选定生物种群进行了保护生物学研究;还探讨了罗霄山脉地区的古植被和古气候特征。整体上,为罗霄山脉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规划,以及
本书介绍分析了我国湖泊、河流、湿地等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以生态学视角阐释水域生物要素与生态过程;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了水域生态恢复的理念、技术方法,并介绍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工程案例;进一步总结了水生态恢复方案的设计流程,并提供了来源于实际工程的设计方案,帮助读者学习与掌握设计方法。本书注重生态学理论、工程思维和技术方法的相互贯通,可用于大专院校生态环境专业教学,也可以为相关领域工程师学习理论和技术方法提供较好的参考。
蓝色是地球生命之源,也是地球生态图腾。但战争与污染,将地球破坏得面目全非。污染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只是心灵污染外化表现之一。要彻底清除环境污染,还需从修正人类文明观念入手。透过扑朔迷离的国际纷争,我们看到了当前世界有人放任污染蔓延,手握治污的能力却将它用于争夺利益的战争。人类应以共同利益和保护地球生态为出发点去考虑问题,放弃狭隘利益观,建立从地球生态与人类出发的蓝色文明观。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2019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典型工矿区地表系统健康诊断与绿色发展模式考察的总结性专著,由工作在青藏高原一线的科研人员共同编著。全书共6章,包括科考的背景、意义、目标及内容,科考区域和路线,青藏高原典型工矿区地表系统健康诊断,青藏高原典型工矿业生产活动特征及污染物排放分析,青藏高原典型工矿区景观格局的环境质量响应特征,高原地区能矿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发展模式探讨等。本书的特点是通过科考获得了大量的高原工矿业生产、污染物排放、地表环境质量、产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态安全领域的探索性教材,本书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生态文明、生态安全与生态经济相融合,尝试构建一个生态安全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全书共九章:第一章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第二章为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第三章为生态安全与生态经济,第四章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安全,第五章为国土空间背景下的生态安全,第六章为突发状况背景下的生态安全,第七章为双碳背景下的生态安全与评估,第八章为双碳背景下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五版)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为微生物学基础。介绍非细胞结构超微小微生物--病毒,包括病毒的分类与命名、其个体的特殊结构、遗传物质、繁殖方式、遗传变异及其致病性等;病毒的传播、危害、对策与应用;介绍具有细胞结构微生物的个体、群体特征及特征识别,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特征。重点关注对环境工程极有意义的古菌、极端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遗传变异和分子遗传学基本原理;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与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第二篇为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介绍在
本书汇集了作者及团队在水力空化领域的多年科研和实践成果,以水力空化的发展历史、水力空化基本原理以及装置设备为基础,全面介绍了水力空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化学基础、水力空化强度的影响因素、水力空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水力空化强化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水力空化消杀微生物的研究、水力空化技术去除环境污染物的工程应用及案例解析。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及技术应用性,可供从事水力空化或水力空化联合其他高级氧化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适合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新战略:迈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新机遇: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与经验”“新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路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