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性水危机的情势下,流域国应采取包括生态补偿在内的多种方式来保护国际河流生态环境。但是,由于多重障碍的存在,国际河流生态补偿在实践中存在覆盖面窄、规模小等不足。要使生态补偿充分运用于国际河流,需要完善国际立法,确立生态受益方补偿原则;健全组织机构,在机构形式、组成及职能等方面进行变革;加强合作,明确各方在补偿中的权利及义务。同时,我国作为上游国,也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以争取和保障我国在国际河流上的开发利用权及生态补偿获得权。
本书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以保护流域生态脆弱性、提升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为切入点,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全面系统地研究黄河流域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融合的效应测度、驱动机制及协同推进路径,回答了黄河流域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否融合”、“为何融合”和“如何融合”的问题。 全书共分为9章,第一章讲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战略意义以及核心要义,第二章讲述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发展状
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从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国际模式的比较、中国特色的生成、战略谋划的设计、伟大成就的实现的综合视角,立体化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征。全书从现代化观念、问题视域、发展理念、发展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显著优势、崭新样板等方面,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全书通过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伟大成就的取得与发展优势的确立,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的理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生态品质已成为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生态环境发展和管理的新趋势、新目标。以低碳发展提升生态品质可以将地方近期的生态改进实践与长期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更能细致体现政策的效能、居民参与度和居民对生态品质的切实感知和认可程度。本研究剖析、辨识了生态品质内涵,分析评价了低碳发展对城市生态品质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评价低碳城市发展的模型方法,并以上海为例探讨了低碳发展与生态品质变化,估算了上海生态品质提升的目标,借鉴国际经验分析了上海促进生态品质提升条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本
本书作者在大量查阅档案、方志、报刊资料以及专业部门公开的文献、统计数据、案例的基础上,从环境史视角回顾和探究了当代上海城市环境变迁及环境问题的历史成因,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在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取得的成绩,并对相关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和思考。
本书以外部性理论、跨界治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工业企业与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策略的影响因素为逻辑起点,运用最优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多种污染物损害背景下跨界污染治理问题,深入探讨工业企业与地方政府间及地方政府间环境治理策略的互动机制以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并通过数值算例验证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本书内容包括 绪论、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考虑多种污染物损害的跨界污染治理策略、考虑多种污染物损害和生态补偿的跨界污染治理策略、考虑多种污染物损害和环境规制的跨界污染治理策略、研究结论及展望。
为使党员干部及全国人民更深入地学习领会中国式现代化“六观”,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相关领域专家共同编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丛书。丛书共六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为其中一册。 本书具有严密流畅的内在逻辑,导论部分点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生态观,正文开篇从全局高度概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南,第二、三、四章分别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基本经验”阐释生态观包含的各项议题,最后两章将视角从国内扩大到全球和全人类,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保护也成为了全世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我们擘画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蓝图。本书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双一流建设”系列成果之一,主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出发,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思想、论断和举措进行解读和分析,展现了中国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中国之治的奠基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将思想伟力转化为引领生态文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伟力,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框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研究,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的需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的需要。生态文明的概念产生和明确于中国,承接了20世纪西方环保运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华,却又不仅仅局限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对文明与自然的共同繁荣与和谐共赢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本书以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参照,对主要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价。明确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地位和比较优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