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围绕气候变化与农业物候关系研究,从地理学视角,首次较为系统地揭示了一定历史观测期内中国九种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棉花、高粱、谷子、油菜、花生)的物候变化趋势,明晰了作物物候对关键气候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差异及其时空分异规律,量化区分了气候变化和人为管理措施对作物物候变化的影响,系统评价了气候变化和人为管理措施对我国九种作物物候变化的分别贡献、综合效应及空间差异。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给我国粮食供给保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本书以水稻为案例,就农业应对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的风险管理开展跨学科交叉实证研究,通过定量分析不同主体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管理和投资措施,以及措施采用的影响因素和实施效果,以增进我们对农业气候和极端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的认知。
本书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综合分析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特别是中国农业的影响,整理气候变化-农业适应性模型,讨论中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根据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模拟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物候、适宜生长区的影响及南北气候过渡带上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扰动,探讨粮食作物生长对气候变化的自然适应;在对农业适应性决策行为模拟的基础上展开调研,分析农户的种植决策适应和灌溉适应。
本书共分7个项目。主要介绍光、温、水、风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农业气象环境调控措施;气候的形成、中国气候的特点及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小气候的特点及调控措施;我国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农业小气候观测及农业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等内容。
本书选择与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农业气象、农业天气、农业气候资源和小气候条件为基本内容,介绍它们形成的物理基础、变化规律以及对农业的影响,并介绍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农业生产活动对这些条件的反应以及趋利避害的途径。
本书是高等农林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全书共8章,分为绪论、辐射、温度、水分、大气的运动、天气与气象灾害、气候与中国气候、农林气候、小气候。本书在注重气象学和气候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气象条件对农林业生产影响内容的编写,并结合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的新成果,增加了能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内容。 本教材适合于高等农林院校的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在教学中使用,亦可供水文、环境以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农业气象(第5版)》的编写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先导,紧紧围绕农业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注重高质量、宽基础、强能力,以培养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基准内容,以适应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培养目标。 《农业气象(第5版)》主要内容:绪论主要介绍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大气的组成和结构;一篇农业气象要素,包括一、二、三、四章,主要介绍光、温、水和气等重要气象要素的形成、时空变化规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二篇农业天气,包括第五、六章,主要介绍农业天气的形成与变化、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