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转子增压循环发动机》以未来航空动力需求为背景,以波转子增压循环发动机为对象,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首先,详细论述了波转子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其次,介绍了波转子结构特征、工作原理、分类及应用领域,梳理了与波转子相关的气动热力学基础理论、设计方法和波转子发动机性能计算方法;再次,基于项目组研究基础,系统描述了内燃波转子非定常流动特性与混气形成特性、点火匹配特性及复杂波系运动条件下火焰传播特性等,探讨了内燃波转子点火、燃料填充、泄漏密封、强化燃烧等关键技术,并给出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分析了
本书是一本从设计技术角度介绍航空发动机螺旋桨与桨扇设计的专著,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本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要求与分析、气动基本理论及设计原理、声学预测理论及方法、气动及声学设计、缩尺桨气动及声学试验验证、噪声适航符合性分析以及未来先进螺旋桨和桨扇发展趋势等。本书旨在通过对螺旋桨与桨扇气动设计方法及设计流程的介绍,使读者对螺旋桨与桨扇的设计有一个系统的概念,有利于从事航空发动机螺旋桨与桨扇研发的相关人员更好的开展工作。
当轴流压气机处于稳定工作状态时,随着工况向失速边界靠近,叶尖端区流动会表现出有规律性的波动现象,称之为叶尖流动非定常性。这种非定常性不仅是轴流压气机叶片新一类振动问题-非同步振动(Nonsynchronous Vibrations,简称NSVs)和间隙区窄频带宽噪音的气动激发源,而且还是一种新的小尺度先兆波形式或与突尖型小尺度先兆波浮现有着内在关联。因此,对轴流压气机叶尖流动非定常性机理研究,探索和发展调控该流动非定常性的方法,是近30年来叶轮机械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本书总结了作者所在研究
盘缘封严是目前我国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空气系统设计部分的薄弱环节,相比国外技术先进性以及可靠性都较低。申请者汇总5年来本人在航空发动机盘缘封严的相关研究,系统介绍以及分析了盘缘封严的流动与换热机制,从发动机状态、盘腔结构,定常与非定常等不同角度给出了盘缘封严与燃气入侵对应的相应流动规律。同时,以某一高压涡轮盘缘封严实际案例,分析实际的工程问题,并讨论盘缘封严的新技术。本书内容填补我国相关发动机专业在该研究方向的一个空缺。
爆震燃烧相比于传统等压燃烧方式具有燃烧速度快、自增压及燃烧熵增低等特点,这意味着以爆震燃烧替代现有传统发动机等压燃烧方式将大大提升现有发动机的推进性能水平,包括火箭发动机、燃气涡轮发动机、冲压发动机及组合动力发动机,同时针对不同发动机形式,为实现自增压燃烧室,爆震燃烧的组织方式也存在各种形式,本书重点从非定常爆震推进系统的共性问题出发,从循环分析方法、发动机推进性能、核心关键技术阐述其各自的特点及其分析设计方法,理清发动机总体设计思路,并通过与现有传统发动机动力装置推进性能的对比,论述各种非定常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争相角逐的空天领域前沿焦点技术。然而,作为核心动力装置,超燃冲压发动机研制仍面临液态燃料雾化机理不清晰、喷雾特性未掌握等关键难题。本书系统总结了作者课题组长期开展超声速气流条件下液体横向射流雾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表面波演化与破碎雾化机理、喷射近场的喷雾流场特征、喷雾的分布特性与空间形态、雾化特性与燃烧室结构影响、混合特性及混合增强方法等内容,充分展示了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雾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探索了面向发动机的实际应用。
本书系统介绍了航空发动机总体性能整机及部件模型、稳态/过渡态性能计算方法、安装性能计算方法、飞机/发动机一体化性能计算方法等建模方法,适用于航空发动机总体性能优化的启发式优化方法、基于代理模型的优化方法和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等先进算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航空发动机总体性能仿真系统设计及开发的一般流程,并给出了仿真系统设计示例,并在所发展的仿真系统中给出了航空发动机设计点性能优化、非设计点性能优化、过渡态性能优化及多工作点性能优化等多个设计范例,涵盖了发动机总体性能优化的多个方面。
本书是研究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气动热力机械控制机制和设计方法的专著。本书以涡桨发动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为目标,系统介绍单轴、双轴涡桨发动机气动热力学部件级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建模方法及其线性化方法,以及涡桨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时域、频域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螺旋桨、涡桨发动机、液压机械执行机构的数学模型建立,双轴涡桨发动机液压机械式燃油控制、变距调速控制,单轴涡桨发动机数字式控制计划、防喘控制、执行机构小闭环根轨迹设计、转速闭环频域回路成型设计,双轴涡桨发动机数字式控制方案设计、双回
本书对预冷类吸气式组合推进系统热力循环的发展演变历程、部件技术、循环构型优化方法进行了介绍。预冷概念的提出为发展热力循环深度融合、部件完全共用的全域发动机开辟了新的实现途径,借助这一新的设计自由度,人们构造了一系列新的组合发动机方案,形成了一个循环类别丰富多样、构型复杂多变的预冷发动机大家族,本书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有助于增强读者对此类发动机的认识。《BR》本书共11章,第1章介绍了预冷概念诞生的背景;第2~4章回顾了不同类别预冷循环的发展历程;第5、6章对基于统一模型的预冷发动机热力循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