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科普读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农作物大麦的起源、形态、种植和价值,让读者较全面地认识大麦,同时也了解农业和农业科研。全书包括四部分内容:(一)起源久远的家族。介绍大麦的起源和栽培历史。(二)多姿多彩的形态。以丰富的图片展示大麦各个生育时期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多样性和特点。(三)分布广泛的种植。介绍大麦在世界各地被种植和利用的情况。(四)日益重要的价值。重点描述大麦的加工形式、营养和对人类健康的价值。目标读者为中小学学生、老师和家长,以及喜爱植物、关注农业、注重营养健康的群体。本
本书在广泛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及其同事多年来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稻种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水稻种子的结构与组分,种子的发育与成熟,贮藏物的合成,种子萌发,贮藏物的动员,种子休眠及其控制,种子休眠与萌发的环境控制,种子储藏、劣变及其修复,以及杂交水稻种子。
本著作围绕秸秆还田量和还田方式对农田系统生产力和环境效益的影响,进一步探析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等栽培管理促进麦-玉周年种植系统碳氮高效的机理与调控管理措施。以期为区域农田生产力提升和农田系统"碳中和"和可持续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维持作物高产和耕地质量提升,并降低农田碳排放是当今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秸秆还田和施氮是改善土壤耕地质量、实现作物丰产、降低农田碳足迹的关键措施。然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等高度集约化种植体系中,持续大量的秸秆还田和氮投入可能导致耕地和播种质量差、养分利用率低、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粮食安全日益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为了指导抓好粮食生产,我们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方面的科技人员,从全球的视野,分析了谷物类、豆类和薯类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消费与贸易情况;阐述了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四大旱粮作物的起源与传播,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产业发展与绿色生产
抗战时期,全国一批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研人员聚集在柳州沙塘,使之成为“战时农都”。在抗战相持阶段,玉米、红薯、马铃薯等外来旱地粮食作物的引进及传播,有效促进了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增加粮食产量,支撑了大后方经济。本书概述战时农都形成的过程及其意义,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学、经济学和文学传播学等理论与方法,展现其在引进及传播旱地粮食作物上的作用,并对广西的抗战地位进行评析。本书属抗战经济史和科技史的基础性研究成果。
本书针对小麦生产中的品种利用、平衡施肥、水利利用、病虫草害防控、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应对措施和应急管理问题,阐述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