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广泛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及其同事多年来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稻种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水稻种子的结构与组分,种子的发育与成熟,贮藏物的合成,种子萌发,贮藏物的动员,种子休眠及其控制,种子休眠与萌发的环境控制,种子储藏、劣变及其修复,以及杂交水稻种子。
本著作围绕秸秆还田量和还田方式对农田系统生产力和环境效益的影响,进一步探析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等栽培管理促进麦-玉周年种植系统碳氮高效的机理与调控管理措施。以期为区域农田生产力提升和农田系统"碳中和"和可持续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维持作物高产和耕地质量提升,并降低农田碳排放是当今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秸秆还田和施氮是改善土壤耕地质量、实现作物丰产、降低农田碳足迹的关键措施。然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等高度集约化种植体系中,持续大量的秸秆还田和氮投入可能导致耕地和播种质量差、养分利用率低、
抗战时期,全国一批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研人员聚集在柳州沙塘,使之成为“战时农都”。在抗战相持阶段,玉米、红薯、马铃薯等外来旱地粮食作物的引进及传播,有效促进了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增加粮食产量,支撑了大后方经济。本书概述战时农都形成的过程及其意义,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学、经济学和文学传播学等理论与方法,展现其在引进及传播旱地粮食作物上的作用,并对广西的抗战地位进行评析。本书属抗战经济史和科技史的基础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