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全国一批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研人员聚集在柳州沙塘,使之成为“战时农都”。在抗战相持阶段,玉米、红薯、马铃薯等外来旱地粮食作物的引进及传播,有效促进了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增加粮食产量,支撑了大后方经济。本书概述战时农都形成的过程及其意义,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学、经济学和文学传播学等理论与方法,展现其在引进及传播旱地粮食作物上的作用,并对广西的抗战地位进行评析。本书属抗战经济史和科技史的基础性研究成果。
本书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数据库、德温特创新平台(Derwent Innovation,DI)、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CPCI-S)数据库为数据源,全面收集了全球小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