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规划教材。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讲述草地保护学基础知识,包括草地植物病害(概念与病原物、病害诊断与循环、病原物的致病性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昆虫(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分类、害虫种群调查与监测)、啮齿动物(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生物学特性、分类与分布、生态学及调查与测报)、毒杂草(概念及其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发生、分布规律)、防治策略与技术和草地保护技术推广等基础知识。下篇是常见草地主要病害、虫害、啮齿动物和毒杂草等有害生物及防治。教材取材系统,内容详尽,
本专著依托2007年建立的山体垂直带"双向"移栽试验平台(模拟增温和降温情景)、以及2006年建立的红外增温模拟不对称增温(白天与晚上、暖季和冷季不同增温幅度)和适度放牧平台,通过10余年长期监测和深入研究共发表了80余篇相关学术文章,揭示了气候变化和放牧对植物群落特征(包括主要植物叶片结构和功能、植物形态和繁殖特征、植物组成和多样性、植物养分利用策略、以及植物生产力及其稳定性)、土壤及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关键过程(包括凋落物和粪便分解、土壤和生态系统呼吸、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
本书详细介绍了我国特种畜禽养殖场与加工厂的设计、特种畜禽体形外貌识别、特种畜禽饲养管理关键技术、特种畜禽日粮配制、特种畜禽疾病防治技术、特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特种畜禽产品加工、特种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特种畜禽养殖场记录图表的认识与使用、特种畜禽养殖场经营计划的编制和现代化特种畜禽养殖场等内容,根据特种畜禽生产的实际特点,穿插图片与表格编写而成,具有形象直观、易学易懂的特点。本书适合广大特种畜禽养殖户及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特种畜禽养殖教学及生产实习的指导用书。
本书总结了长期野外考察、样带研究和定位可控实验获得的高寒草地恢复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凝练,为高寒草地生态恢复提供通俗易懂、接地气、实用的技术和模式,指导高寒草地的恢复、治理和管理,并加以推广利用。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高寒草地退化与恢复等方面背景;②高寒草地分级分类;③高寒草地生态恢复技术;④高寒草地生态恢复模式及案例;⑤草地监测评估技术;⑥退化草地及沙化草地恢复技术文献计量分析。本书可以为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治理模式和技术,解决高寒草地治理工程的技术难题,巩固生态治理
土地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手段,是人地关系演绎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农业文明时期的乡土单一结构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再到生态文明时期的多元共生结构的转变正是目前世界各国土地开发利用正在经历的实践进程。鉴于中国的土地开发已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未来土地利用空间重组将面临改善和提升土地整体产出质量的巨大挑战,其中草地资源的有效开发是实现预期目标的一大关键,这正是本书撰写的核心要义所在。根据国家土地资源开发与空间重组的实际,本书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国家人地关系演进
山地是高寒草甸的主要地形因子之一,在山地的各个坡向之间,虽然相隔只有几百米远的距离,但是各坡向之间的微气候却变化很大,并且在不同水平上对生物有机体产生影响。由于不同坡向上的自然因素(光、热、水、土等)的差异,植物的性状、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光合生理及群落结构等均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本书基于多年的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从物种、性状、功能群、群落及土壤环境因子等多方面阐释物种多样性变化、植物群落构建机理、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等。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坡向梯度植物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变
本书系统介绍了无抗饲料在主要食用养殖动物(包括生猪、家禽、反刍动物、水产动物)和宠物养殖中的应用。其中,第一章介绍了畜牧业常用的替抗技术和产品及研发案例;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介绍了无抗饲料在生猪(种猪、乳猪、生长育肥猪),家禽(肉鸡、蛋鸡、鸭),反刍动物(犊牛和羔羊、奶牛、肉牛、羊),水产动物(淡水、海水、特种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第六章介绍了无抗饲料在宠物养殖中的应用;第七章展望了无抗饲料的产业化前景。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猪生产实验与实训、家禽生产实验与实训、牛生产实验与实训、羊生产实验与实训、兔生产实验与实训,共五篇。具体内容包括:猪生产实验、猪生产实训、家禽生产实验等。
本书是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EEST)建立及合作研究”团队4年攻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成果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8章:第一章为导论,重点介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生态样带的研究方法及进展;第二章介绍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第三章介绍样带土壤养分、化学计量学碳氮矿化研究进展;第四章介绍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及变动规律;第五章介绍管理措施对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第六章介绍样带优势植物——羊草生理生态特性研究进展;第七章介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