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度量衡史》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编译中国学术系列丛书中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计量学家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的编写大约始于1934年,是中国第一部度量衡通史专著,论述了中国历代度量衡制度的标准及变迁,其最大特点是引用古籍资料齐全,条理清晰。可以说,这本书建立起了中国度量衡史体系,是研究中国度量衡史的参考书籍。
本书系统解读了计量标准考核法规依据,梳理了建标工作要点,给出了建标技术报告编写范例。本书共两篇9章,主要内容包括计量基础知识、计量标准考核依据文件解读、计量标准考核技术要求例解及6项基层站常用计量标准建标技术文件范例。
随着众多学者投入计量史学研究,其研究领域也逐渐细化,发展出人体测量学、农业计量史学等分支。本书重点关注这些细分领域在政府、健康和福利等公共问题方面的应用,从历史的角度讨论了人类身体与健康状况变迁、营养与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水平改善,关注政府在推动农业变革、应对经济萧条、建立医疗市场、组织战争动员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并剖析了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的长期变化,集中体现了计量史学在这些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贡献。
计量史学是一门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表述历史的学科。本书概述了这一年轻学科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它在经济学内部壮大的过程、主要学术团体的建立与发展、该学科关注点的转移,并在关于加拿大经济史研究的讨论中,证明了计量史学确实改变了人们对于经济史问题的看法。本书对计量史学的两位重要创始人罗伯特福格尔和道格拉斯诺思进行了尤为细致的介绍,分别梳理了他们的生平与著作。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本书也对计量史学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预测与展望。
制度深刻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根据诺思的定义,制度既包括道德、习惯和行为准则等非正式约束,也包括宪法、法令和产权等正式约束。本书通过研究美国奴隶制、比较近代早期在东方开展贸易的欧洲公司的控制结构和运营模式、梳理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史、探讨拉丁美洲和北美大陆产权制度、揭示美国西进运动中水资源的重要作用等,集中呈现了计量史学对制度主题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计量史学方法的兴起和影响,并从政治经济学议题和经济史融合的角度展示了计量史学如何推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本书以光学测量中光的特性为主线,以光学测量方法与技术为中心,全面介绍了光学测量涉及的基本理论、测量原理与方法、技术特点与典型应用等。全书共10章,第1章介绍光学测量的基本知识,第2~5章分别介绍光干涉测量、激光准直与跟踪测量、激光全息与散斑测量、激光衍射和莫尔条纹测量; 第6章介绍机器视觉测量; 第7章介绍激光测速与测距; 第8章介绍光纤传感原理与技术; 第9章介绍激光雷达三维成像技术; 第10章介绍光学探针测量。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仪器仪表、机
频率源存在偏差,需要通过校准获得偏差信息,通过控制修正偏差。使用原子钟和精密频率源的用户,都需要对信号源进行校准和控制。本书在对校准和控制涉及的各项技术和方法进行解释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例子,详细说明各种场合的不同校准和控制方法,包括导航卫星的高稳定性控制方法、国家守时实验室的高精密控制方法、一般用户的智能钟控制方法等,基本涵盖了各种用户需求。
本书是作者总结多年的计量工作经验和培训经历,对基础性较薄弱的一线计量工作者和初期计量从业者编写的一套通用设备计量培训教材。包含基础理论介绍,被检件工作原理,标准设备举例,检定步骤,使用中注意事项及一般故障判断和维修,为广大计量工作者提供了“一站式”计量检定/维修技术参考。 本书主要包含计量基础知识、扭矩扳子计量、压力表计量、游标类量具计量、测微类量具计量、指示表类量具计量和数字多用表计量等7类分模块,基本涵盖了通用设备的种类,对计量一线工作者、基层计量工作者进行计量检定工
本书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编写的。本书以电能计量装置为线索,介绍了常用电能计量装置的原理、结构与功能,在此基础上重点说明了电能计量装置的接线、配置及检定方法,还对客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以及窃电的检查及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式电能表的原理与结构,电子式电能表的接线和功能,测量用互感器电能计量装置的接线及配置,客本书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编写的。本书以电能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