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伊犁州额鲁特话语音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用实验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新疆伊犁州额鲁特话声学参数数据库”,描述了伊犁州额鲁特话元音音段和超音段层面的特征,并揭示了某些语音现象深层次原因。本书不仅对蒙古语方言及其语族语言比较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和类型学意义,而且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内容、方法论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回鹘文献中的借词类型统计、对音及其创新研究”(18BYY195)结项成果。属于敦煌学领域的语言文字学研究范畴。研究对象即选取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吐鲁番高昌故城、黑水城等地出土的纸质、碑刻等回鹘文文献,时间断代以唐代宋代为主,兼有少量清前期的文献。内容上涵括了回鹘文文献的所有大类,凡是已经刊布出来的碑铭文献、社会经济文书、以《高昌馆杂字》为代表的语言文字类文献、天文历法类文献等都得到了考察。书稿首先介绍了回鹘文文字及其转写形式,然后按照类别对已刊布的文献进行介绍(包括出土
中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各民族长期融聚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各民族在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语言生活中,形成了兼具多样性与共同性的语言认同。本书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和结构格局出发,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来研究中华民族的语言认同问题,一方面历史地考察中华民族语言认同的根基与流变,分析其对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现实语境中分析当下中华民族语言认同的内涵和特征,探索语言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