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对地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各种文明的崛起和衰落也与之息息相关。可以说,人类的家园本质上就是一个蓝色水星球,人类在其中进行生活、生产、创作、迁徙、经济活动、地缘交往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文化体系和社会系统。 但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人类对生态的无节制侵蚀,地球的水循环系统正面临巨大的危机。洪灾的强度大幅增加,干旱、热浪和大规模野火正在全球各大洲频发,摧毁着世界各地的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到2050年,可能有35亿人面临与水相关的粮食安全威胁,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志》回顾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从起源、组建至2022年的发展历程,记述上起1953年,下迄2023年底,全面、准确、真实地记录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在成立、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初创、重建、发展等不同时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包括概述、建制沿革、人物、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平台、合作与交流、党群组织与精神文明8章,以及大事记、附录。
本书综合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现状及全面分析宁夏灌区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灌区健康评价水、土资源开发过程中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生态环境要素的协调健康发展是现代化生态灌区的核心。按照"控制层-执行层-实践响应层"三个层面系统梳理了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以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为核心的决策支持体系和监测网络模式的构建;并以典型区域为示范区,开展不同情境下水土资源配置方案的健康评价指标评价和示范监测网络模式构建,以通过执行层对现代化生态灌区监测理论的实践响应。相关成果对灌区水土资源的健康发
本书在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相关理论基础上,以国际河流水资源的不同利用目标为脉络,从非消耗性水利用、水电开发、水资源分配、水环境管理到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厘清不同用水目标的发展状况、产生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主要管理体制,并以此辅之以相关案例的梳理,为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建立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
近年来,淡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自1976年科学家们发现纳米布沙漠中的昆虫可以从雾中获取水分开始,雾水收集也逐渐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本书作者从自然中获得灵感,从仿生角度出发,开发出了多种雾水收集工程材料。首先分析了目前全球水资源的分布现状,表明了雾水收集及开发雾水收集工程材料的必要性。接着列举了仿生雾水收集的自然原型,详细介绍了自然界中生物原形的雾水收集策略。阐述了雾水收集的基本理论,并提出了关于吸附机制的大气水收集理论模型。同时讲解了两类雾水收集体系,介绍了在非相变仿生雾水
本书选择流域水资源治 理这一协同治理场景,构建 公共价值链模型运用定性比 较分析方法,刻画出流域水 资源治理协同绩效的影响因 素、效应机理和实现机制, 并结合流域水资源战略环境 的类型学划分,提出我国流 域水资源治理协同绩效的实 现路径及优化建议。
本书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梳理了南水北调受水区京津冀的气候变化、水文情势以及水资源现状;在厘清南水北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入库径流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丹江口水库的可调水量,提出了基于对冲规则的调度方案;通过构建“三生”需水预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剖析了有无外调水对北京当地供水格局的影响,针对南水北调中线水作为密云水库入库水源的新情况,采用对冲理论解析了目前密云水库的运行方式是一种以调水成本的增加来降低未来缺水风险的对冲行为;并采用对冲规则对天津市水资源高效利用进行了研究。《京津冀
生态流量保障是提升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科学的生态流量监督管理是提升生态流量保障率的重要抓手。本书通过全面调查长江流域重要河湖和水工程生态流量保障及监督管理现状,基于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生态流量研究相关成果,结合流域机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生态流量的多目标协同管理需求,提出长江流域河湖生态流量及水工程下泄流量计算关键技术,综合应用遥感观测、站点监测、视频监控等多源感知技术,研发集成“低碳监控、远程传输、稳定存储、智能预警”功能的智慧生态流量远程在线监管
本书开展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生态规划研究,通过对岷江上游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适应环境条件进行探析,阐述流域水资源与生态规划相关理论,对岷江上游流域地区水资源和生态需水进行探究,讨论岷江上游流域生态需水及阈值,评价梳理基于指标体系评价法的水资源承载力,构建岷江上游流域地区生态规划模型,研究岷江上游流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的支撑条件和技术体系,探索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法,形成岷江上游流域生态综合规划的干预思路,总结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规划的响应措施及合理配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