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最新的气象预报产品,在对其进行精度评价和后处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多种时间尺度的径流预报模型,对气象水文耦合的径流预报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短、中、长期气象预报精度评价与后处理;②基于深度学习和调度函数的水库出库径流模拟;③基于喀斯特新安江模型和实时校正方法,耦合气象预报和水库出库的短期径流预报;④过程驱动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相结合,耦合气象预报的中期径流预报;⑤过程驱动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相结合,耦合气象预报的长期径流预报;⑥基于多目标模糊优化算法的径流预报综合评价。
抽水蓄能电站安全、经济运行需要即时对各系统的运行状态感知,支持生产运行支持系统对电站设备进行科学调度、对可能出现的设备缺陷等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处理。精准、全面的状态感知,关键的支撑信息是多源系统采集的实时数据。通过构建抽水蓄能实时数据监督体系,建立实时数据全景设备及观测模型,融合多源实时数据、提升实时数据质量,并构建实时数据及其生成的时序数据的分析环境,实现实时数据完全监督、强化自动巡维策略定义和执行,充分发挥多系统实时数据在运维检修领域的价值。本书首先分析抽水蓄能电站数据监督涉及的模型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用地节地技术和模式研究》一书将从抽水蓄能电站的简介、发展历史、双碳目标下的发展前景对行业发展做出预判和展望;结合新形势下节地和集约用地的新要求,对已建成或规划设计中蓄能电站用地情况、特点进行统计和整理,梳理工程建设用地面临的诸多困境;并向读者介绍蓄能电站工程设计关键技术、设计过程,借鉴相关行业节地技术的应用情况,探索蓄能电站工程节约集约用地标准设计思路,研究工程建设节地技术和措施,提出社会各方参与下的工程建设节地模式。本书还将构建蓄能电站节地评价体系,研究习近平经济思
本书基于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的安全智能化管理实践,系统梳理了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变革与启示,提出智能化闭环安全管理理论,以“人-机-环-管”四要素为基础,“事前源头管理、事中过程管理、事后结果管理”三阶段为主线,“全面感知、真实分析、实时控制、持续优化”闭环控制为核心,研究工程建设各类安全风险“感知、识别、判断、推送、整改、闭合、改进”的智能化管控体系。围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分级管控,准入与轨迹、隐患排查治理,安全效果评价”等重点环节,研发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系统Wesafety,做好
本书主要介绍水力发电系统数值建模方法与稳定性理论,有助于水利工程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加深对水力发电系统运行性能的理解,并进一步突破理论研究瓶颈,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全书共七章,主要内容包括水力发电系统运行性能的研究基础、水轮机调节系统基本模型及随机扰动系统稳定性分析、考虑陀螺效应的水力发电机组轴系建模及振动特性、水力发电机组轴系与水轮机调节系统耦合建模及振动特性、水力发电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分析、水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分析、水力发电系统的综合调节优势。
本书按照水电站输水系统布置方式,分别介绍单管单机、设有调压设施和多台机组共输水系统三种布置形式下的水电站过渡过程与控制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科技前沿,主要涉及电站系统中水、机、电的耦合与控制。全书分为三篇10章,从电站系统运行的调节保证、稳定性和调节品质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论述。本书绝大多数内容是武汉大学“水电站过渡过程与控制”课题组近25年的研究成果,为解决水电站设计和运行面临的主要难题提供理论依据、分析手段与工程措施。
聚焦于高应力条件下卸荷诱发岩体灾变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以高地应力环境中高边坡及地下工程开挖扰动区应力重分布特征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综合考虑卸荷应力路径、初始应力状态、卸荷速率等关键因素的系列岩石(体)卸荷试验方法和试验装备,系统开展侧向卸荷、法向卸荷条件下剪切、法向拉伸条件下剪切、围压作用下卸荷-拉伸等卸荷岩体力学试验与理论研究,揭示卸荷条件下岩石(体)的力学参数弱化、变形与破裂响应及其力学机理,建立卸荷条件下岩石强度准则与本构模型和岩体裂隙扩展机制及其力学判据,提出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卸荷
本书介绍了农村小水电概况、存在问题及降损增效发展趋势,分析了农村小水电能量损失特征,提出了降低水头损失的技术措施,研究了农村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破损修复,机组与水工建筑物增效、主要电气设备及配电网降损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