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在结构性前庭疾病的基础上构建非结构性前庭疾病——前庭行为心理疾病的框架;以简明的形式分别介绍了常见前庭疾病的临床症状特征、疾病分类、前庭功能临床评估与干预,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临床评估、临床干预,前庭行为心理疾病相关的诊断、评估手段及临床干预策略。
当破坏性的情绪和无益的行为出现时,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是他人或环境导致你消极、抑郁、注意力涣散或猛吃垃圾食品,而是你自己不健康的信念和思维模式拖你后腿,把一切都搞砸了。但是,你能做些什么呢?
无论生活抛给你什么,你都要学会以一种更健康、更理性的方式来应对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是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重要心理学流
现如今的生活,可能任何事情都会引发焦虑,没有人敢说自己一点儿都不焦虑。焦虑正在成为大家都会普遍面临的、谁都无法逃避的生活处境,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种"时代病”。 一本专业又好读的焦虑自愈书,包含了一套完整的专注于问题解决的心理"自疗”体系,从焦虑形成的心理成因、创伤根源、认知行为模式,延伸到焦虑型人格的养成及原生家庭问题模式的影响,几乎完整覆盖了临床心理咨询对于焦虑的基础治疗角度,这套体系完整的做下来,相当于走完了一个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初级疗程。同时,还有身为心理咨询师的作者讲述的发生在心理咨
我们在与孤独症(AS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发育障碍人士沟通交往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要那么做。本书从沟通和行为两大方面入手,以漫画的形式介绍了ASD、ADHD人士在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32个特征,比如,不会察言观色,总是丢三落四,经常犯错,等等,同时给出了这些言行背后的原因及应对之法。
这是一本孤独症家长写给大众的孤独症科普读物,也是一本前行者写给迷途者的方向指引手册。本书聚焦孤独症领域的争议与事实,全面深入阐述了孤独症是什么、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历史变迁、孤独症的成因、一些争议性的干预方法及对待孤独症人士的正确态度,共六章。对孤独症领域有兴趣的公众、专业人士,服务于孤独症的照护者、心理咨询师、社工等,通过了解孤独症领域的最新观点和科研动态,在形成对孤独症群体的正确认识的同时了解科学的干预方法,从而帮助每一位孤独症人士拥有属于自己的未来。本作品既展示了全球孤独症领域的发展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突出理论性、实践性和本土性。该书系统介绍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相关概念、主要理论视角和常用的介入模式,比较全面地介绍美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西方主要国家,以及国内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区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同时,该书对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一些重要本土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分享了一线社工和督导开展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案例和经验,包括10个典型个案、5个小组工作案例和4个服务项目案例以及8个经验分享。每个个案、小组工作和服
天宝·格兰丁出生于1947年,那时孤独症刚刚被命名。几十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一直在攀升。2023年的报告显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在美国8岁儿童中达到1/36。天宝经历了人们对孤独症认识的各个阶段的转变过程,而今天,孤独症研究正从心理学转向神经学和遗传学方面,新技术的发展将会带来新的希望。带着对孤独症科学研究前沿的了解,面对孤独症领域新的革命,天宝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开始一场惊心动魄的思维旅行。在《孤独症大脑》一书中,天宝讲述了孤独症领域神经影像学和
卡尔·荣格曾说:“每个成年人心中都潜藏着一个孩子——一个永恒的孩子,永远在成长,从未完成,需要我们持续地关怀、关注和教育。这是人类人格中想要发展并变得完整的那一部分。” 大多数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更年幼、更不成熟、更被动、更失落的部分,我们可以将其视为“迷失的内在小孩”。这个小孩承载着我们受伤的情绪和冲动的反应,他停滞在那里,当旧问题被触发时,会通过现在成年的我们表现出来。不过,他也蕴藏着智慧,渴望得到认可和治愈,我们需要与内在小孩重新建立联结,让他发声、释放痛苦,重新抚育他。这是我们尊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实际案例,对家庭系统排列这一心理治疗方法的原理、背景和应用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将家庭内部的牵连、纠葛及解决方法展现出来,为所有想为两性、亲子关系等问题寻找答案的读者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家庭治疗方案。同时,作者根据自己在中国的工作经验,于本书中特别添加了关于中国的家庭系统章节,让中国读者读来更有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