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省份排序,介绍了“十四五”以来各地加强城乡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涌现出的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相关内容包括各地因地制宜完善“先考古、后出让”配套制度形成的工作模式,基建考古中的精细化发掘理念和多学科合作模式,以及探索开展重要考古发现保护利用模式等。
《湖南考古辑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的以湖南地区考古学发掘与研究成果为主,兼顾国内外考古学研究的一套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系列学术文集。 本书为丛书的第17集,收录13篇考古发掘(调查)报告(简报)和10篇研究论文。报告内容涵盖长沙南郊史前及先秦遗址、荆坪古城、坪里东汉砖室墓、苦栀山墓群、泠道故城遗址、五里坪古墓群西晋墓、孙家岗遗址唐宋时期墓葬、大园里遗址北宋墓葬、盐泉窑址、唐家坳窑址、窑窿坡明初城墙砖官窑遗址、羊峰古城遗址、老司城遗址等考古新资料。研究论文涉及吴城文化研究、湖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是为从根本上解决鄂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民生工程。为配合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湖北省文物局与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与管理局(筹)紧密配合,依法、依规组织开展与实施工程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本书是一部展现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考古工作发掘出土文物的图集,汇集工程涉及的33处文物点考古发掘出土的近200件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石器、陶器、铜器、瓷器、金银器、铁器、其他等各类精美文物,展示了鄂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图集不仅为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提供了珍贵的研究
湿润半湿润地区石窟遗址物理环境的研究,对该地区遗址的微气候调节控制和文物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本书针对麦积山石窟物理环境的相关问题,主要开展了麦积山石窟建筑空间复原、洞窟微气候现状、洞窟热湿环境分析模型、自然通风特性、光环境及声环境优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石窟类遗址的保护理念、物理环境模拟方法及预测机制、基于预防性保护的物理环境调控体系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推进了湿润半湿润地区石窟类遗址物理环境的保护工作。
本书梳理了2012年以来盘龙城遗址的环境考古工作,主要包括陆地考古勘探、水下考古勘探与试掘、湖泊地形测绘、湖泊钻孔植物遗存分析、典型剖面沉积物分析;在对环境考古采集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盘龙城遗址的地貌形态、河湖分布与生态环境;最终对商文化时期盘龙城的聚落景观进行了复原,进而对同时期盘龙城周边聚落的空间分布和层级进行了讨论。
盘龙城青铜器的类别和数量、品质和等级在早商时期都具有代表性。本书梳理了盘龙城遗址历年出土的青铜器材料,探讨了盘龙城青铜器类型及其演变、分期与年代。在制作技术层面,讨论了青铜器成形技术、铸接技术、辅助技术 并总结了技术特性。在装饰艺术上,讨论了纹饰的类别与布局、纹饰的制作以 及装饰的演进。在成分与结构上,讨论了冶金遗存、合金工艺、青铜生产和物 料产源。最后总结了盘龙城青铜器所代表的早商青铜器的一般特征,以及所反 映的早商社会礼仪和社会景观。
本书梳理了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玉器、绿松石器以及石器材料。通过对以往出版以及未披露的资料进行整合,对盘龙城遗址过往所发现的三类器物进行报道。此外,本书还对以往存在问题的资料进行了补正,主要包括玉器以及石器 的材质方面。最后,运用光谱、元素、矿相等多种分析方式,在物料的产源方 面进行探索,进而阐释盘龙城先民在矿物资源利用中的策略。
明楚王墓为明八代九位楚藩亲王墓葬群,贯穿明代始终,是现存时间跨度最长、格局最清晰、占地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明代亲藩墓群。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龙泉街道明楚王墓遗址公园内。 为加强对明楚王墓及明代藩王制度、相关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及成果转化,明楚王墓文物管理所特举办“明楚王墓与明代藩王文化”学术研讨会,鼓励专家学者撰文探讨、阐释相关遗址。本文集收录诸位大家、学者30余篇论文,包含明藩相关研究、明楚王墓考古相关研究和明楚王墓国家 考古遗址公园相关思考三大部分
本报告是三峡库区重庆涪陵石沱遗址1998~2001年度的考古发掘专题报告。遗址发现有商周、六朝、隋代、宋元和明清五个不同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包括灰坑、灰沟、墓葬、窑址、房址等,出土有陶器、瓷器、石器等大量遗物,为三峡库区不同时代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青年考古学家》(第3辑)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生在全院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编纂的学术年刊,收录青年学子的习作共计16篇,内容涵盖学理学史、考古研究、遗产研究、读书札记等方面。《青年考古学家(第3辑)》秉承严谨求实之学风,弘扬探索求真之精神,以期为业内学子提供一个发布新思路、开展学术交流的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