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专题选编本系列之一,目的是为了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的形式,满足广大读者多层次的需求,本书共收录马恩论著汇编22篇、书信选编9篇,论述摘编7条;列宁论著汇编19篇,书信选编6篇,论述摘编4条。其中所收的文献均采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著作新版本的译文,从采用统一的编辑体例,系统地综述经典作家围绕相关专题提出的理论观点及重要意义,同时逐篇介绍所收著作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原著,把握要义。
本书通过对文本原意的深度耕读,提炼经典作家的思想精粹,进而或从思想史、或从争议论点、或从现实效应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马克思的思想图景与强大魅力,力图还原其原初语义。本书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它的写成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萌芽前的最后一个有决定意义的步骤。这部著作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已经达到的某种结论,而是在于,各种必要的思想材料开始汇集、融合,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因此,它需要读者对马克思批判的诸种思想,尤
本书立足于中外现代化实践,以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为基础,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为分析工具,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原典阅读和原理回溯相结合、将加法与减法相结合、将内史与外史研究结合、将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交织、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杂糅,就宏观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观论域的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微观角度的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中国化,做纵横双向多维分析。以概念的辨析为楔入点,阐释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生成的背景,划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不同阶段;对马克思被误读和被曲解的现代化思想,进行再读与重释;对马克思被遮蔽和
剩余价值理论诞生150多年来,现代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实现方式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生产方式全球化、智能化和生态化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造实践,迫切需要根据实践发展和理论自身的逻辑进程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创新与发展。在此背景下,本书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有的唯物辩证方法、科学抽象方法以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再现客观性与历史性相统一的经济范畴,溯本清源、澄清误读,还原经典著作的本真,拉近理论与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为背景,联系经典理论家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产生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以及发展阶段,创新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发展历程划分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探索以及全面部署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新机制、新发展、新战略三次伟大飞跃。并总结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不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经验,以及意识形
深邃的历史感与体系化的历史观构成黑格尔哲学独有的特质。黑格尔深刻洞见了资本主义摧枯拉朽的内在力量,并立足时代特征对人类历史进行整体性反思。其在历史的本质性规定、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抽象与概括、历史研究方法论的建构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与超越,根植于对人类历史实践进程的进一步具体考察与研究,完成了西方思想史上历史理论的一场变革。
马克思一生都未停止写作、学习、思考,“记者”是他的第一份职业,也是他一生从事的事业。他如何书写他所置身的19世纪人类社会?他对未来抱有何种看法?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以19世纪的全球史和新闻传播史为基本的历史语境,以马克思新闻活动及新闻书写为素材基础,从角色、文本与思想三个层面切入“记者马克思”。本书力图在历史梳理、文本分析与理论讨论等方面增进对“记者马克思”的认识。本书重点分析了“记者马克思”的三个重要时期:作为激进主义撰稿人的《莱茵报》时期,作为社会主义舆论家的《新莱茵
本书主要是对《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全文的逐句解读,由新经济学批判句读、价值和生产费用批判句读和资本财产私有制度批判句读三部分构成。全书通过介绍《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写作的基本情况,对《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写作背景、内在逻辑及主要内容、传播状况和研究现状做了基本概述。
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基础概念。类是人对自然与自身客观普遍性的概括。人的类本质则是人以普遍性为对象的对象性本质。人的类本质不是精神性、意识性的,也不是纯粹的抽象物,而是一种能够将现实性与抽象性结合起来的具体普遍性的概念,是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对抽象本质论的改造。人既在意识中也在实践中以普遍性为对象,并通过占有对象普遍性的对象化活动实现和确证自身的类本质。在此过程之中,人的类本质与其现实化形成的各种类特性之间存在着抽象与现实、普遍与特殊、无限与有限、主体与对象等矛盾,这些人所
作为人的现实生活,日常生活与人之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不仅提供和创造着丰裕的物质生活,也引领和塑造着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命获得意义与价值的重要生活样式,更是人的存在本质、价值追求乃至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表征。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反思了西方传统哲学对日常生活世界作出的抽象理解,构建了马克思关于日常生活理解的基础理论框架,阐释了马克思关于日常生活现代性处境的基本理解,分析了当代人日常生活的异化状况,提出超越日常生活异化,摆脱生存困境仍需回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明的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