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机器及其相关问题有着深刻的洞见,这种洞见是我们理解马克思,理解机器与人、劳动、资本、异化、剩余价值、社会分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诸多问题的重要窗口。为此,本书以马克思的原始文献和前人研究为基本依据,首先在前言部分论述了研究马克思机器论的重要意义。然后分六章,全面系统阐述了马克思机器论的历史生成、核心范畴、发展理路、前沿反思、理论重构和当代旨归。最后在结语部分探讨了如何走出人机共存的历史迷思,既为继续发掘马克思机器论的当代价值提供基本理论依据,也为人们科学认识机器的本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发展和全球治理的格局,因而从理论上系统阐释该理念也就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理论任务。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为研究依据,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前沿,结合我国实际和世界形势变化,提炼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范式,即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论和认识论四大视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开系统性的哲学解读。本书内容翔实,论述深入,可读性强,有利于广大读者深入理解人类
本书基于马克思和怀特海的有关原著,围绕着现代性的批判和重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马克思对资本抽象性批判与怀特海对科学抽象性批判,并从人的劳动和人类经验整合来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阐发其中蕴含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研究
本书的研究内容总体来说分为四大部分,具体包括九章内容。首先,对马克思需要理论进行总体研究,主要研究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理论旨趣等内容。其次,对马克思需要理论进行具体分析,在研究需要与生产、分工、交换、分配、货币、资本等关系中进一步分析和厘清需要概念。再次,研究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当代挑战,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生态主义都对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提出了挑战。最后,研究马克思需要理论对中国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资本论》的视阈内来分析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既能对马克思的
作为本书论题的“马克思的哲学观”,指的是马克思对于哲学本身或“哲学一般”的态度、立场和观点,可以作为我们反思马克思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切入点。本书立足当代视野,全面考察了马克思的哲学观的思想史前提、逻辑进程、时代属性、基本内容、关键特征、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以及理论回响和当代意义等问题,呈现出一幅关于马克思的哲学观的较为完整的理论图景,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哲学、如何发展哲学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话语方式乃思维之方式,概念范畴乃话语之根本。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就是对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和逻辑范畴的一种追问,就是对马克思哲学“说什么” “如何说”“怎么说”“说给谁”“为何说”的一种求解,就是从话语分析视角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一种探究。 “返本”是为了更好的“开新”,“溯源”是为了更好的“向前”,“寻根”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以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的探究为切入点,从思维方式和逻辑范畴层面反思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危机,以期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找到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解决当
高清海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一生不懈追求哲学创新,其丰富的哲学遗产必然产生多方面的体认与阐释。本文立足高清海本人的哲学立场,依照高清海哲学研究自身理论演变轨迹进行了大量的文本考察,最终认为高清海提出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他哲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在一定意义上也是20世纪中后期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起点。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高清海开始重绘当代中国思想图景、建构当代哲学理论新形态,使隐匿已久的中国哲学复归国际视野;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高清海开始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这历史就是从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在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其进行应用与发展的历史进程,贯彻历史进程的是一条明显的逻辑主线,即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尤其是改造人类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直至实现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专题:1.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政治和哲学观点,2.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世界观的转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4.社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5.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政治经济学论证,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