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安德森用一种大写意式的粗犷笔法,粗略勾勒了20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文化,把具有种种倾向和内在差异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和人物,置于统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之下,对其总体特征进行了广泛论述和评价,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思想界提供了一部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安德森在介绍和探讨西方马克主义的过程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为指导,在大量阅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著作的基础上,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展开他的思考和分析,并不是一味地肯定和赞扬,这为我们正确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树立了一
本书系统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探究他们关于异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领域,研究科技异化、交往异化、消费异化、大众文化异化的关系,比较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不同,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价值及局限,特别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各种新的异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消除异化的途径,从而实现人的解放。
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四条阐释路径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最具学术原创性、思想深刻性、现实前瞻性的阐释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和分支;它们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进行的不同阐释,对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它们对工业文明与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对于我们把握文明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本书围绕着“重新理解马克思”这个主题,着重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也透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
我们会时常困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中的不同侧面,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自我?我到底有没有行动的自由?对于这些问题,发生于19世纪中叶直至20世纪80年代结束的存在主义哲学运动,给出了许多精彩的答案。 本书选取了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胡塞尔、尼采、萨特、加缪、波伏瓦、雅斯贝尔斯、伽达默尔、阿伦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梅洛-庞蒂这12位最有代表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总结了他们最深刻、最有温度,也最值得玩味的哲学洞见,并试图通过他们的思考来帮助读者更好地思考自身的人生境遇和人生选择。 在“加餐”部分
从生死学的视角来看,临界死亡的经历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认知水平、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在这种改变中,伦理学上称为善的东西常常露出其动人的身影,如果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向死而善”,那么,这种现象非常值得在伦理学上进行深入考察。 本书从死亡之思的缘起、死亡之思的表达、死亡镜像与生命之美、死亡真相与理性认识、死亡信仰与终极祈愿、向死而善的逻辑、向死而善的理念及启示等方面,由浅入深地探讨了“向死而善”在“死亡之思”中的伦理学意义及其在生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有助于人类在精神层面更从容地认识死亡、应对死亡。
在现代人的理念中人命无价,但在现实的社会里,人们不得不承认人命有价。 从与日常息息相关的保险费、生儿育女到法规制定,甚至是恐怖攻击的赔偿金,人们都有一个价格。要钱,还是要命?一条命到底值多少钱?它该如何计算?有钱人的命是否比穷人的命值钱?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计学模型可以做到公平对待每一条命?……这些问题看似残忍但却相当现实,让人避无可避。哥伦比亚大学顶尖统计学家、卫生经济学家霍华德史蒂文弗里德曼,深入美国社会各层面的人命定价案例,探析普通民众如何被政府、经济学家
事实证明,自杀比想象中困难得多。资深记者凯蒂·恩格尔哈特历时四年,跟踪访谈数百位不想活下去的人。他们或因疾病、或因衰老、或因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当生命注定无法好好地活,他们但求得好好地离去。然而重病之人往往很难独立终结自己的生命,有人冒险订购非法的致死药物;有人倾尽家产远赴死亡诊所;还有人甚至已经无法自主选择,只能依靠亲属做出可能符合自己心愿的决定……种种自杀困境使辅助自杀合法化的呼声日渐高涨,支持者强调免遭病
2011年余纪元老师在山东大学做的一系列演讲,后经余老师的博士生整理而成。该讲演系统讲授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其内容不仅囊括了《形而上学》的全部重要问题,还把《物理学》《范畴篇》《论灵魂》中的相关思想包括了进来。 讲演共有九章:第一章讲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著作、性质与方法;第二章到第四章讲授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与being;本体与属性;形而上学第四卷:being qua being;第五章开始讨论变化、本体与主体;第六章讲授了essence与form的确立;第七章到第九章讲授亚里士多
本书介绍了有关批判实在论这一科学哲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其对于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助推作用。通过全面梳理中英文文献,本书不但为中国学者更加有效地使用批判实在论提供了重要参考,亦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行了更为完整的说明。
本书以书中同名文章《本雅明之墓》为书名, 并以此发散开来, 展现出一位人类学家的学术关切。本书的主题涵盖了本雅明之墓、哥伦比亚的农民诗人, 此外, 也有关于萨满教身体特质的讨论, 以及海洋的消失。这些看似松散的主题, 每一个都打上了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烙印, 即对物件的欣赏, 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学和人类学冥思。作者通过这些不寻常的散文, 向读者展示唯物主义知识为我们所栖居的极度抽象的、全球化的、同质性的和电子化的世界, 所提供的一条另类道路。作者通过本雅明之墓, 追寻一次兼具民族志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