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了威廉·詹姆士1906年在美国波士顿罗威尔学院和1907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演的讲稿。
全书共七讲,包括:哲学现存的两难选择、实用主义的意义、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实用主义的思考、一与多、实用主义与常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与人本主义和实用主义与宗教。在这部著作中,詹姆士把实际结果作为判断真理的工具,而且把它推广到道德和宗教领域中。詹姆士认为,判定真理的标准不是原则、范畴和必需的假定,而是收获、效果和事实。
实用主义是美国土壤里生出的、影
这本书收集了托马斯·内格尔近年来对一些基本话题的哲学思考:伦理学、道德心理学、科学与宗教、死亡、大屠杀和心灵的形而上学。书中讨论的哲学家包括彼得·辛格、阿尔文·普兰廷加、克里斯汀·科斯加德、托尼·朱特、伊丽莎白·安斯科姆、菲利帕·富特、艾里斯·默多克、T. M. 斯坎伦、罗纳德·德沃金、塞缪尔·舍夫勒、丹尼尔·卡尼曼、乔纳森·海特、约书亚·格林和丹尼尔·丹尼特。内格尔始终捍卫道德真理的现实主义解释,并抵制将伦理学纳入心理学和进化理论的简化尝试。他还捍卫道德内容的多元概念与功利主义相对立
洛采生前著有两部《形而上学》,在1841年的《形而上学》中,洛采初步构建了一个由“存有论”、“现象论”与“范畴论”构成的形而上学。1879年的《形而上学》则在结构上做出了重大调整:由“本体论”、“宇宙论”与“心理学”三大部分构成。这三大部分从总体上看都是在为价值奠定形而上学基础,即本体论基础、宇宙论基础和心理学基础。在价值本体论基础的设置上,洛采废除了自古希腊哲学以来一直处于支配地位的存在概念,认为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有效性的基础不是存在而是观念。在价值的宇宙论基础的设置上,洛采着力解决
《真理的意义》是威廉·詹姆士于1909年出版的一部哲学论文集。它是《实用主义》的续篇,也是一部实用主义的经典著作。其中六篇文章是直接针对伯特兰·罗素和其他人对实用主义的批评而撰写的,以回应那些关于他是真理问题上的相对主义者、怀疑主义者或不可知论者的指责。詹姆士在这部著作中申明了他在认识论上的实在论立场,为实用主义的真理观进行澄清和辩护,同时也是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一个拓展。与此同时,詹姆士在这部著作中通过批评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先验传统,并借助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念,为他的彻底经验主义学说扫清了
本书收录了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1904年至1913年间发表的一些重要的论文,反映了罗素哲学思想发展十分关键的节点。根据罗素讨论的哲学问题的情况,书中分部分收录有,罗素批评迈农的一些文章,关于摹状词理论的一些论文,关于类和悖论方面的论文,关于数学哲学和逻辑哲学方面的一些论文,以及苏格兰逻辑学家麦科尔对于罗素的一些评论。这些论文所涉及的是分析哲学中受到广泛关注,得到广泛讨论的论题,罗素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是极其重要的,是其对分析哲学做的重要贡献之一。
心身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可以追溯到哲学产生以前人们在思考身体和灵魂的关系时,这个问题就算出现了;说它年轻,是因为到今天为止,我们对它的研究仍然算不上成熟。人类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在哲学领域产生了实体二元论、属性二元论,以及还原论、非还原论等理论模型,还在科学领域产生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和研究方向。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心身关系和心理因果,以心理因果的排他性困境为载体和线索,将心理因果问题的实质归结为我们应该接受何种心身关系
间隙是有意识的决定和行动的特征,理性只能在间隙中发挥作用;理解行动中的理性,关键是理解间隙与向上适应指向的关系.约翰·塞尔界定了实践理性经典模型的六大主张,分析了它们为什么是错误的,并争锋相对地提出了他自己的实践理性理论。他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只有非理性行为才由信念和欲望直接引起,例如,由痴迷或成瘾而引起的行为。就理性行为而言,以信念和欲望的形式而出现的“原因”与以决定和行动的形式而出现的“结果”之间存在间隙。一是做出决定的理由与决定之间有间隙;二是决定与行动的开始之间有间隙;三是复杂行动
本书整合多种资源,创新生命教育的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生命教育研究,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环境,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融入大学生活跃的各个场域,推动大学生对自然生命的本质化认知、对社会生命的体验式融入和对精神生命的无限性追求。 全书就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实然考察,从理论和实践基础、构建原则和模式设计、模式运行分析和保障等方面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与运行进行总体阐
形而上学是研究何物存在及存在物之关联的哲学领域。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形而上学这一迷人领域及其分支,涵盖了存在、物质、时间、可能性、因果关系、自由意志和社会本体论等主题。很多发人深思的哲学问题,如“自然规律决定了一切吗”“时间在流逝吗”“福尔摩斯存在吗”等,都在书中得到了精彩的辨析,令读者得以一窥哲学的堂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