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的生物进化学说所奠定的新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构成了今天对宇宙与人的认知基础。而宇宙与人观念的新旧变迁又引动了包括宗教、伦理、美学、社会政治学说等诸领域的思想震荡、观念协商或革命。本书以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之思想经历为轴心,来辐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跨越大西洋、太平洋的英语、日语、中文三个文化圈,涉及英、美、日、中四国,围绕革新中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所牵动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美学诸领域之思潮跌宕和交互影响。这是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
本书为章太炎嫡孙章念驰先生有关其祖父晚年经历与学术的一部新著,详细阐述了北上见张、吴中讲学、迁居苏州、讲学办刊、晚年生活,章太炎与抗战、晚年学术、身后哀荣、晚年评价等九个方面。学界多关注中年以前尤其是辛亥革命之前的章太炎,而对于晚年章太炎了解不足。本书以1932年至其去世作为章太炎的晚年,结合章氏弟子的记录和作者家中留存的记忆,较为全面地记述了章太炎的晚年,弥补了章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也为人们进一步研究章太炎的晚年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梁启超一生笔耕不辍,且著述宏富,总计达1400万字,内容广涉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有人曾做过统计,从梁启超21岁开始写作时算起,他每年平均的写作量达39万字,实在令人惊叹。虽然他有时也会因为研究体系的构架过于庞大而精力不济,导致有些著述不免失之粗疏,但从整体上看,他的许多著作仍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尤其是他晚年写下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著作,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我们编选的这本《梁启超经典文存》,是从梁启
本书系统梳理了严复在近现代伦理转型中的具体贡献,包括“天演”“国群”“民族自由”等理念激发的中国近现代新伦理思想。通过“严复伦理思想的时代特征”“天演论:新伦理建构的基石”“自强保种:近代‘民族’观念下的伦理转型”“自由:近代伦理的核心价值”“个体自由与民族解放的伦理抉择”等章节的论述,认为严复从中国近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推动了中国近代伦理的转型,成为中国新伦理的基石,调和了民族独立与个体自由伦理观念之间的矛盾,审时度势地提出“国群自由”优先,以实现国家富强为最高伦理目标。
本书是《岭南学术思想丛书》的一种,论述近代启蒙先锋康梁学派的学术思想、社会活动,以康有为为主,以流亡前梁启超等康门弟子为辅,勾勒出康梁学派的流变图景,进而论述康梁学派学术思想中的问题及可能具有的理论意义。
本书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参照西学,重新类分学术,从而建立新的系统,奠定今天的学术发展格局。这个过程既推动了中国学术融入世界,也改变了系统逻辑和传统思维。 知识分类是一个切入点,于上透视西方文明如何在“物之序”的层面冲击并改造固有学术,把现代学科看成须在后殖民意义上予以检省的文化冲击的结果;于下把学科概念、学术范畴、科目关系、系统结构、知识形态等分散的关节点,整合成由点到面、由外及内的网络联动体系,深入细部的同时总揽全局。 对知识纲目、系统结构、学术理念变化与重组的研究,展现了单一学科史难以传达的学
本书是作者系统探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文集,分为上、下两篇,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清代嘉道之际的汉宋之争与汉宋兼采,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戴震,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戴震,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严复论中西学术,从《刘向歆父子年谱》看钱穆的史学理念,拉克伯里学说进入中国的若干问题,文化形态史观的东渐等。
本书从方法论关键词、节点问题新探、研究个案举隅三个方面呈现作者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基本议题的多年思考,涉及历史学如何求真、中国近代转型怎样考察,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演进的脉络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