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认知符号学的隐喻理论分析地下考古和地上材料,并以星图模拟辅证,克服以往动物符号研究中“死抠字面意义”和“漫无边际联想”的两难,从天人合一中厘清史前天文学发展和社会文化机制以及两者之间逐渐拓宽的边界,前者朝向实证科学,后者朝向人文哲学。已有研究表明,约10000年前,南稻北粟开启中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以天文历法为知识基础,该知识体系非常复杂,需要以符号记录和传承。史前天文学历经漫长时间逐步形成,其概念体系从动物描述主导向抽象模型和抽象概念变迁,动物隐喻也历经隐喻的嬗变。约6000年
本书选取古希腊人的阿佛洛狄忒作为研究对象,还原阿佛洛狄忒立体的面貌,探索其曾经鲜活多变的模样,从而厘清阿佛洛狄忒在固定的象征背后的历史的形象,撕去她身上被贴上的单一固化的标签,重新认识这位古希腊人的女神。
福神(又称福星或福官),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神祇,被视为能赐人幸福的神灵。人人都追求幸福,都希望自己有福有福气,福成为每一个人神往的祈盼,福涵盖了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与目标,福神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神仙人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神是一个泛神化形象,其形象很多,似乎诸神皆可任福神,但民间传说的福神主体形象主要是顺着木星岁星太岁天官阳城这一脉络演进的。本书精选一百幅有关福神的民间图案,对主要福神形象的身世、功能、传说、民俗意味等进行讲述,将中国福神文化娓娓道来。
财神(又称财星或财官)是主管人间财富的神灵。古往今来,财神都是备受欢迎的神祇,人们认为获得财神保佑,定可日进斗金,财源滚滚。中国财神主流分为两类,一类是武财神,一类是文财神,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信众中,财神的名号和神迹各有不同。本书精选一百幅有关财神的民间图案,通过图案追溯财神的来历故事,讲述文财神、智慧财神、武财神、正财神、偏财神、江南财神、利市仙官、招财童子、财神夫妻等财神的传说故事,用图案背后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财神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喜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信仰的神祗。喜神即吉神,俗传为喜乐之神。因为人们的愿望都是趋吉避凶,追求喜乐高兴,就臆造出了一个喜神,故喜神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专门的庙宇,高度抽象。最初,古代民间祭祀喜神都是抽象的,在喜神漫长的演变中,从女娲、月老,到周公与桃花女、刘海、和合二仙、双喜字等,衍生出无数传说故事,使喜神有了具体的形象,乃至唐明皇、王安石等也与喜神有了关系。本书精选一百幅有关喜神的民间图案,形象化地再现中国古代的喜神形象,并对每一位喜神的来龙去脉、功能、特点、民间风俗及传说故事
禄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主司官禄之神。古时,做官和科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故掌管文运之神的往往就是禄神。禄神常见于中国民间年画、剪纸等传统图案中,有《魁星点斗》《张仙送子》《张仙射天犬》《进禄加冠》《状元及第》等。本书精选一百幅有关禄神的民间图案,通过图案追溯禄神的来历故事,讲述魁星爷、梓潼神、员外郎、孟昶、张天师等禄神的传说故事。全书深入挖掘、整理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载体,以中国传统年画为图材,搭配部分纸马、剪纸图案,共同讲述中国禄神文化。
本书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 在本书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登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热内普、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超级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这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
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之一,于1913年首次出版发行,重要性仅次于他的《梦的解析》。该书一直是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必读书目。本书是弗洛伊德论述图膦制度与禁忌关系的著作。弗洛伊德认为,图脎禁忌反映了人类对乱伦的恐惧;塔布(即禁忌)是矛盾情感的产物。在对泛灵论的施术方式(巫术与魔法)进行研究分析后,弗洛伊德发现原始民族在施术的操作过程中,尝试利用控制心理作用的规律来操纵真实事物。他提出,人类对自然的第一种解释(泛灵论)是由心理作用所造成的。该书用精神分析学的观
西南地区深厚的图像传统是少数民族纹样艺术生存的土壤。这一地区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两线的交汇点,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北方经历唐代武宗会昌灭佛和五代后周世宗灭佛之后,佛教造像活动逐渐走向衰落,四川取而代之成为新的造像中心,并在两宋时期达到造像活动高潮。隶属四川梓州路的大足、安岳县境内保存了四川宋代造像的精华,其数量和质量都堪称第一,其中有多个龛窟雕凿有护法像,为护法像研究提供了题材丰富、数量充足的研究样本。本书在对十至十三世纪西南地区宋代护法神像进行实地考察、取材的基础上,结合宗教、历史文献和相
本书借助文化学、民俗学的基本方法,溯源龙是如何成为帝王专属,又是如何过渡到全民共享的,考证了不同时期龙形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变迁。在探讨近现代域外视野中龙形象的问题时,作者梳理了200多幅欧、美、日等国古旧书刊的罕见图片,从象征地位的皇家符号、时尚元素,到讽刺、攻击东方古国的惯用素材,揭示出龙形象及其背后含义的复杂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温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旧话题,不仅给我们一个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新视角,更能脱离时代局限审视域外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以史为鉴,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求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