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新儒家开宗大师熊十力先生代表作,作者援佛入儒,以《易经》为根基,改造唯识学,阐明其“体用不二”“即体即用”“即用即体”的哲学观点,构建了“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对现代新儒学和现代哲学有深远的影响。全书有明宗、唯识、转变、功能、成色上下、明心上下等共十章。本书为1953年的语体文壬辰删定本《新唯识论》。 本次出版邀请熊十力得力弟子牟宗三(一代国学大师)其“私淑弟子”薛在君做通俗化导读,又针对每个章节做开篇解读,更易于读者理解并读懂本书。相较于其他版本,本版本做了大量注释,有更详尽、
本书以《四分律》《十诵律》《僧祇律》《五分律》《鼻奈耶》等五部中古律部汉译佛经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展示中古律部汉译佛经的词汇特点,描写和分析其中的词汇现象,重点对词形类聚、方俗口语词和疑难词等进行了探讨,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和律部佛典文献整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净土信仰为整个大乘佛教的核心。本书稿以中印净土教理的历史性演变和发展为中心,结合“叙述式”和“选录式”两种思想史的撰写方法,用绪论加十二章内容,力图梳理净土宗的发展历程,简明扼要的将净土基本教理的演进和嬗变,特别是中国佛教各家各派,尤其是净土宗的创造性诠释和发展作一概要性的解说,借此为佛学院提供一本可全面掌握净土教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送别》,朴树唱哭了自己,更唱哭了百万歌迷和一众名流!如此空灵、凄婉的绝句与谱曲,都是出自弘一法师李叔同。 对于芸芸众生,李叔同跌宕的一生绝对是段传奇,更像一个谜,像一段对生命本身的信仰和图腾。他本是天津著名的官宦富商之后,人生后半场舍弃一切世俗繁华,遁入空门,成为佛门高僧。少年时他才华横溢,羽扇纶巾;中年时声名显赫,名士风流;出家后醉心佛法,终定格为一代大师。他在音乐、美术、书法、篆刻、戏剧等方面都有太深的造诣,还是
六朝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繁盛期,同时也是文学思想史上的收获期,二者发展趋向的叠合,使得佛学与六朝文学思潮这一学科交叉性研究,之于中国文学思潮史的研究而言,至为重要。本书以佛学东渐下的文化新变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了玄佛流转与诗歌的哲理化思潮、游仙涅槃与山水文学思潮、梵呗新声与诗歌的格律化思潮、异相善巧与轻靡文学思潮、造像祈愿与北朝文学的仪式化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对佛学东渐所引发的文化新变在哲理化诗潮、山水文学思潮、格律化诗潮、轻靡文学思潮、文学的仪式化等文学思潮嬗变中发挥的作用,做了较为深入
本书为全国汉传佛教院校教材系列之一。佛教自东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后,翻译佛教经典便成为佛教界一项重要的工作,由此而形成大量的汉文佛教文献。本书用七章内容讲述“汉文佛教文献学”这一学科所应研究的内容,认为应不仅应包括研究佛教文献的全部历史,即它的产生、发展、现状等,还应包括研究佛教文献的分类、内容、特点、分布、历史与现实的作用,乃至今天如何利用佛教文献、利用时应注意什么,等等。本书的出版为佛学院学生学习汉文佛教文献打开了方便之门。
唯识学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邃的心理、认识与逻辑方面的理论内涵,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经唐朝玄奘的系统重译与窥基等人的大量撰述后发展到高峰。本书对唯识学的八识、种子、量论、三自性、修道次第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理论范畴。为了便于讲习,本书做了一定的调整,编取了八识、种子、量论、三自性、止观、转依六大范畴进行了介绍和阐释,为初入门者提供了帮助。
《坛经》是中国僧人著述中唯一被尊称为“经”的著作,可见其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之高。本书主要以《坛经》前后表面文字矛盾为切入点,从顿与渐、不落阶级与阶级次第、有修与无修、佛性非断非常与可增可断、自性净土与西方净土五个角度研究其中所蕴含的体用不二中道思想。本书最后从总体上探讨了佛教的体用不二思想。
《华严学概论》主要是对华严宗(学)进行概论性介绍。书中按历史、人物、典籍、思想的分类,将整篇教材分为四个篇幅:由历史,明华严学之来处;由人物,知华严学之传承;由典籍,解华严学之所依;由思想,达华严学之旨趣。从而使读者了解并掌握华严宗及华严学的发展历史;了解并熟悉华严宗祖师人物及与华严宗发展密切相关人物的生平、思想;了解并熟悉华严宗所依典籍及相关华严著作内容;了解并掌握华严宗主要教理及教义。
本书是对敦煌草书写卷《法华玄赞》卷五进行释录、校勘。《法华玄赞》由窥基撰写,从法相唯识学立场解释《法华经》。文中主要援引世亲所作《法华论》,此外还引用《瑜伽论》、《摄大乘论》、《辨中边论》、《大智度论》等唯识学论著,并广泛征引《大般若经》、《华严经》等经书。在注解时并征引《说文》、《切韵》、《玉篇》等唐前字书,对汉译佛典的世俗名物加以辨析和解说。本书释录以故宫博物院藏新137368为底本,参校以《大正藏》;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