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卷特稿邀请了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乔晓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吴喜之教授和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林绍福教授从多学科的视角围绕人工智能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展开专题笔谈;收录了卢晖临教授访谈实录田野调查的道与术。
方法前沿讨论和反思了整体网分析、群体差异的率分解和回归分解方法、家乡作为田野等研究方法。
论文探讨了线上访谈中的欺诈行为、被害易感性的界定与测量、后殖民理论下社会科学实证的表征转向、叙事治疗干预老年人情绪障碍等问题。
新知与书评收录了对唐娜&
当代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曾与塔林大学首任校长、人文学院教授瑞恩·罗德邮件往来,探讨“现代人的自我”。在鲍曼眼中,自我是理解人类存在处境的关键词,也是我们每个人存在于世界的一种切身状态。某种程度上,“现代史”是一部“自我”的历史。在本书中,鲍曼与罗德全面探讨了“自我”这一热门话题,详细描述了21世纪定义“自我”的文化、哲学和社会条件。他们结合各自的社会学、哲学、文化理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展开了广阔的对话。这一场持续的智识交锋,启发了我们关于“当代人如何做自己,如何与现代世界互动”的思
统计学的书已经够多了,为何还要再来一本?更何况,作者还不是统计学家!
统计学家很友善,统计学很有趣,但是他们想解决的难题和你想解决的难题不是一码事。事实上,我们将在本书中看到,很多时候,他们针对他们的难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会使你的难题变得更加不可解决。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统计学家的任务是确定参数估计与总体推断过程中的难题,然后尽可能解决。他们可以保证给你一个最佳的答案,但前提是你必须已经知道正确的模型。但是,在社会学里(以及多数社会科学里),我们并不知道正确
社会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和进步贯穿于社会科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当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影响,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也随之迎来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调查与方法研究室决定出版《社会研究方法评论》(Social Research Methods Review)丛书,对已有的方法或方法实践进行总结和评论,对正在发展的方法做综述和推进,以及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法进行设想和探索。希望通过这一丛书推动方法研究的进一步繁荣
本书首先介绍图论及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进而对典型的机器学习算法如线性回归、聚类算法和分类算法,以及代表性的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对抗生成网络等)进行基础性介绍,最后从网络基本理论(三元闭包、聚集系数等)出发介绍了强关系和弱关系的应用和联系,从选择和社会影响两个角度阐述了同质化的形成原理,并且阐述了网络极化的形成机理与度量方法,进而从节点权力的角度阐述社会权力的核心内涵。
《意识与社会》一书的副标题为“1890-1930年间欧洲社会思想的新取向”,明确了本书思想史的研究主题和时间范围。在这本书选择的时间范围,作者认为这个时代的思想特质是:一个社会观察者首次以专断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态度——这本书的标题也由此而来。即对“意识”的认识,对人类行为中的主观“价值”的认识。本书的主旨,如作者在导论中所言:本书既在时间和主题上有所界定……我所要努力去发掘的(至少在一些经过挑选的思想家中去发掘),就是构成20世纪早期中“批判性自觉”的共同态度。《意识与社会》确定了
本书是一部带着知行合一的追求对风险社会进行哲学观察和思考的著作,对工业社会中的普遍主义必然性和形式化进行了反思,揭示这三个方面的追求造成的社会割裂,以及最终将人类领进了风险社会。
全书对人类陷入风险社会后出现的去等级化非中心化和个体性解构的趋势作出解读,认为其中包含人类社会根本性变革的隐喻,即工业社会在整体上正在遭到否定,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开辟道路。
作者认为,风险社会使人的生命价值再一次凸显出来,而且人的生命价值是植根于人的共生共在之中的,是需要在人
社会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和进步贯穿于社会科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本卷共收集了鹦鹉秘授的社会学方法,也谈差序格局的经验测量,个体导向方法的理论缘起、实例引用及评述,误读与如何提问——韦伯理解方法论下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文化背景与受访者响应行为,因果关系计量方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改进,ResQ:一种基于现实主义逻辑和QCA技术实现跨学科理论构建的新方法,行动案例教学法: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行动阻隔的社会工作教学探索,高校中青年教师过劳死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本卷共收集了碾碎的整体网研究,由“理想类型”论概念的建构原则,结构与行动的互构机制分析:再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大数据大在何处:数据量大的价值及分析策略,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转变与方法革新——兼论西方生命历程研究的新进展,从文本到社会知识:基于文本的社会科学研究综述、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潜在结果模型、因果网络模型与ABM,中国公正感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比较与方法论反思,质性方法研究空间的潜能与挑战等九篇文章,对社会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本卷共收集了五城市调查最终调查数据产生始末,从KKV到TTC:近30年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两本质性研究方法论著作,基于沙堆模型的国家动力学研究,E问卷实务流程探索与趋势展望,年龄-时期-世代模型的发展历程与社会科学应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综述:内涵、操作与应用,学术研究:瞄准无知的认知行动,打磨田野手艺:北京市A区日结工市场调查反思,新化文印产业研究的过程和思考,有关测量概念的三个故事与一个教训等十篇文章,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