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知名时事评论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青年记者》杂志学术顾问曹林最新时评文章精选集,是时评中国系列的第 5 辑。前4辑因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评论写作思维的启发,有助于养成中学生对时事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时政视野,激发他们对时评写作的热情,契合高考语文时政类阅读与评论写作的命题方向,问世后受到中学生读者群体及中学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曾被列入中学生假期阅读参考书,入选多地高中语文考试时政类阅读材料,并被语文特级教师推荐。本书分为批判性思维和读书方法热点观察与
1973年,政策执行正式成为政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政策执行是整个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联结政策目标与政策绩效,从根本上决定了政策制定是否成功,以及政策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程度和范围。经过50余年的发展,政策执行研究范式已经从第一代演进至第三代,目前正在形成以构建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核心的第四代研究范式。本书从政策环境、政策设计、政策主体、执行程序、执行能力、政策评估等维度探寻影响政策执行的关键变量,旨在为政策执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理论基础,为考察、预判和解决政策执行中的各种
本书以公共政策正向排斥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阐释公共政策正向排斥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建构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的理论框架,阐释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的中国实践,探究当下中国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的阻滞因素,提出促进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的具体路径,揭示公共政策排斥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
本选题为清华大学公共政策前沿论丛的一本。重大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对优化政策决策质量、强化政策实施效果至关重要。在中国追求经济增长与民生保障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执行低效、社会影响效益不佳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如何克服地方差异以确保政策绩效?公共政策的施行与效果能否转化为人民满意,其具体机制是什么?本书以中央和地方关系为主线,以政府和社会互动为横轴,构建一个双维度的政策绩效理论框架,以解析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执行过程。本书将中国贫困脱贫攻坚作为实证场景,结合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和评估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自2014年起推出“两会笔谈”品牌活动,聚焦中国经济动态,分享改革谋略,并按年度结集出版。本书稿由五十多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专家学者的时评文章构成,共六部分,内容紧扣全国“两会”热点,结合党的二十大、二十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十四五”规划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中国式现代化出发,对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产业升级、动能培育、政府施策、民生增进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讨论,从经济学专业角度出发,提出客观独到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经济学创新理论
本书重点关注了政策执行、合作治理、监管模式和社会治理等四大专题领域。此外还包含了三篇书评。在政策执行专题,本书关注了政策执行理论的形成历史、由国家权力推动建立的市场外交易平台、增值税简易征收模式。在合作治理专题,本书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社会政策合作的发展历程、地方制度衔接障碍进行了研究。监管模式专题主要对电商监管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进行了研究。在社会治理专题对外来党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智慧养老”服务以及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决策逻辑进行了分析。
本书针对转型期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向、社会政策执行中呈现的新变化,回顾我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发展历程,解析我国社会政策执行的基本情况。 基于央地关系与分权视角,本书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执行的模式进行系统阐释,并结合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社会政策的执行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说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通过政策执行转换纠偏,并不断靠近政策目标;社会政策执行转换是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进行政策创新、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方式。
《中国人,你要自信》是张维为教授呼吁“中国信心”的演讲辑录。张维为教授看到,中国发生了真正的“崛起”故事,但在国际、国内话语中,存在对中国崛起不了解、误读、与事实不符的贬低。他基于自己走访百国的实地观察,希望通过自己的发声,提供一种“中国故事”的新讲述,使大众更多维地认识到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更多地看到中国崛起的事实、背后的原因、未来的前景。他特别提出中国不应该回避任何问题,“中国的问题都说得清楚,中国的问题都有解”,应该坦然面对质疑并给予实事求是的回答。于此,国人应平视、正视国际大背
本书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政治认同为理论分析视角,使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政治认同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治认同保障国家安全的历史经验,为从政治认同维度实现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提供了新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