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方法,对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三个特点:1.拓展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研究范畴,在以游击战争军事斗争为研究主线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民众动员等问题,加强了对地方游击队、便衣队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武装力量的军政训练、组织机制、宣传后勤等自身建设;2.运用“新革命史”的视角,综合政治史、军事史、社会史等多元研究方法,比如研究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中党的领导和建设专题时,作者更加关注在游击状况下党的组织是怎样建立起来,在
本书是研究东周近卫制度的著作,作者首先评述相关历史资料,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两个角度,展示了本书的研究基础。东周各国关于近卫军的史料侧重不同,作者在厘清史料、勾陈王畿(周)、齐、晋、楚等国的近卫制度的同时,论述上又各有侧重。其中,在讨论王畿近卫军时,侧重考证其职能、选拔、训练等;在讨论齐国近卫制度时,展示了其军号、家兵、马匹等;在讨论晋国近卫制度时,展示了其公甲、私兵;在讨论楚国近卫制度时,则讨论了近卫军与楚国内乱及对外战争。本书结尾,总论了东周近卫军之教训与精神。
《三国战争与地要天时》是宋杰教授三国战争系列中的第三部,书中收录了有关三国兵争的九个专题研究,深入探讨董卓与关东诸侯战争的起因、过程、特点与历史影响;曹操对天府之国关中的逐步控制、征伐与经营,以及该地在曹魏建国后发挥的重要作用;吴魏逍遥津之战的背景、规模及魏军的斩将搴旗战术,通过孙权遇险反映出来的性格特点;刘备攻取益州的经过与谋略,此后他重返荆州作战两次失利的原因;汉末三国的重镇孱陵与公安,三国战争中的险要关塞阴平,有着怎样重要的战略作用;汉末三国交战各方所设置的军师,天时对三国战争有着怎
军事历史学家大卫·格拉夫以中国古典文献和最新的学术成果为基础,生动叙述了从公元300年西晋解体到900年唐朝覆亡长达六百年的军事战争史,所涉及的战争既有政权冲突与更替,也有对外征伐和边境防卫,更有武装叛乱及镇压行动。他将战争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了中国中古时期军事制度、军事理念、武器战术的变革对王朝命运、社会秩序和百姓生活的重大影响:把边境防御任务委托给定居在帝国边界的游牧民族,导致了西晋王朝的覆灭;府兵制在北周代北齐、隋征陈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轻骑兵取代重骑兵,让李世民
本书作者洪学智,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回顾伟大抗美援朝战争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制胜机理,全书对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东北边防军组建集结、运动战阶段历次重大战役、停战谈判过程、阵地战阶段重大作战行动、后勤战线建设等进行了重点叙述。洪学智将军作为抗美援朝战争参与者,部分回忆内容具有历史档案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本书记录了对14位老战士的真实采访,老战士入朝作战的回忆,老战士回国后的现实生活与人生感悟。书中有电影《上甘岭》的原型人物战斗英雄张计发、卫生员吴炯,有电影《长津湖》“冰雕连”艺术原型周全弟,有独自掩护大部队转移的独胆英雄杨树柏,有与敌人拼刺刀的战斗英雄梁万昌,等等。
本书围绕湘江战役展开,既有对战役背景的介绍,也有对脚山铺战役、新圩阻击战、光华铺战役等几场重要斗争的详细描写和战略战术分析,同时对陈树湘等代表性人物作具体描摹,并深刻阐述了战役的历史价值、精神传承。既把“几天时间的战役”描绘清楚了,也把“长时间的战役精神”梳理清楚了。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防御使、团练使等职官经历了一个从实任到虚衔化的过程。阶官化后的防、团两使主要有宗室、宦官、外戚及高级武官等任职群体,成为其身份与地位的标识。北宋朝廷制定了一系列酬劳制度,以保障防、团两使的经济利益及政治性待遇。北宋统治者从官制上突破,寻求了一条独特的削藩之路,致使北宋一朝,终无内乱之祸。
本书共分总论篇、战役战斗篇、有关问题和故事篇、人物篇四篇,内容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是怎么回事、如何评价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与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抗美援朝战争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启示等。
国民革命是20世纪20年代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命运。本书以“国民革命的起源”为题,介绍了国民革命发动的历史背景,通过多个历史事件生动讲述了国民革命的基本过程,并对其最终走向失败做了分析。作者认为,国民革命是苏俄、共产国际、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共同造就的。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革命走向了新阶段。全书从孙中山对中国发展前途的思考写起,将1920—1925年陈炯明叛乱、关余事件、苏俄与中共引导国民党、国共合作、国民党改进和改组、国民党一大召开、黄埔军校成立、国民革命军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