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日常生活金融化问题为研究对象,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梳理了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金融化的思想资源、历史生成脉络,揭示了其本质特征、发展趋势及其与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再生产之间的内在关联,从日常生活层面折射并凸显当代资本主义整体结构与发展趋势,最后提出规避日常生活金融化陷阱,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常生活机制为落脚点。
本书主要阐述了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前沿问题,力图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传统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重新结合在一起。作者博内菲尔德不仅揭示了从阿多诺到新马克思阅读这一法兰克福学派长期被忽视的线索,而且为我们重新思考价值、阶级和国家等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提供了新的思路。本书严肃讨论了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指明了作为批判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是对社会经济形式的批判,更是对社会政治形式的批判,在讨论资本主义及其批判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本书是知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大卫·哈维基于多年研究,潜心解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简称《大纲》)的作品。《大纲》是马克思著作中最有趣的一部,也是《资本论》撰写史上的里程碑,对于了解马克思思想全貌的读者来说,《大纲》是绕不开的。由于手稿本身“自说自话”的特点,难度极大,作者循着概念的线索,将导读一共分为十三章,分别就“生产”“货币”“资本生产与生成”“周转时间”“利润率”等主题做出了细致而系统的解读。大卫·哈维在尊重马克思愿望的同时,精辟地说明了这一文本与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困境(经济、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Economical Philosophy)在西方现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意义上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一方面,通过对自霍布斯、洛克以降的自由主义经济哲学传统的19世纪代表,如斯密、李嘉图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思,马克思从社会的、现实的个人出发,彻底推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所预设的抽离的、孤独的现代个体假设,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建构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自康德到黑格尔、费尔巴哈、晚期谢林的德国古典哲学之认识论(Epistemology)观念的批判性继承,达致其思想体系
政治经济学批判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历史批判。借助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阐明了历史的生成性本质和人类历史的进程,阐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自我分裂、对立的生存状态,以及物对人的绝对统治。因此,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仅是新的经济学理论,而且是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而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批判。
本书系统梳理了2020年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内容由主体部分(第一至八章)和三个专题性研究(第九至十一章)构成。在主体部分,系统梳理了国外相关重要期刊在2020年至2022年间公开刊发的政治经济学类文章。这些期刊包括《科学与社会》《新左派评论》《资本与阶级》《资本主义、自然、社会主义》《批判社会学》《历史唯物主义》等。经过筛选,共保留了498篇政治经济学主题的研究型论文。分别涉及基础理论和经典文献研究、基于社会形态分类的现实问题研究、产业基本问题研究、特定
本书着重呈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对劳动是如何进行分类的,以及对经济规律的描述,而这些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强大的内驱动力。通过对马克思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分别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比较,活劳动的作用和功能得以彰显。本书内容还涉及:货币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融合问题,特别是对凯恩斯理论展开讨论;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通过对剑桥学派的思想和转型问题的探讨,深入研究资本理论;劳动过程和劳动管理的原则;失业与人口过剩;经济思想史中资本的形成;等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是一个极具科学性和现实性的学科范畴。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经济本体论”“经济认识论”“经济方法论”“经济价值论”的总体性遵循。作为具有哲学新高度的经济学思想创新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思想是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奇迹,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厚底蕴,勾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经济哲学思想创新,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本书稿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材的配套教辅图书,也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等教材的辅助读本。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生命力,也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使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真正在新时代面向“00后”大学生。本书稿立足于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解释力的目标。在具体内容上,利用马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当代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