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图书编辑工作实际,结合具体图书全面阐述了重点选题策划、重点项目申报的流程与要点,详细叙述了选题策划的过程,点明了申报重点项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填报技巧,辅以作者从业以来发表的相关论文,以及为策划出版的图书所做的书评来说明从事编辑工作所应具备的相关素养。本书贴近编辑工作实际,对初学者、从业者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本书认真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管理新体制做了系统探讨。本书认为,出版是出版主体处理精神产品(出版客体)的个体化与它的社会化传播之间的矛盾的过程,作者以出版的这一本质属性为出发点,探讨了在精神产品从个性化生产向社会化传播转化的过程中,各个出版相关主体为什么要接受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体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等等问题,力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管理体系,即党的领导-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出版单位自我管理-社会监督的管理体系框
此书原出版社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是《芝加哥规范手册》(ChicagoManualofStyle)撰稿人对文字编辑如何与作家、同事和自己建立良好关系的指导,为了鼓励文字编辑,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和压迫感。萨勒以大胆而幽默的态度在《颠覆文字编辑》中提出了维持和平的编辑新策略。她强调谨慎、透明和灵活,在整个出版过程中,重点始终是为读者服务,即使这意味着一路打破“规则”。此书原出版社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是《芝加哥规范手册》(ChicagoManualofStyle)撰稿人对文字编辑如何与
本书为聂震宁、唐浩明、周百义、安波舜、金丽红等超级畅销书策划者和创造者对改革开放以来畅销书出版历史的口述实录,内容包括畅销书的思想精华、读者价值、畅销原因、策划营销过程等各个方面,呈现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畅销书思想观念的流变、社会历史的变迁、编辑出版经验的结晶,形成了一个畅销书典型人物、思想观点的历史长廊。书中采访者对11位口述者的特点、成就、运营畅销书模式等做了概括的总结,突出了每一位口述者成功的独特之处与关键核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出版文化(代序);新阅读的资源生产与“文”“艺”类型的形成;《博医会报》与中西医届知识的交流;世界书局教科书的两次竞争与现代教科书市场的型塑等。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依托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和一手官方数据,运用科学计量方法,剖析存在问题,总结发展规律,系统整理中国科技期刊及科技论文的总体情况,以数据形式呈现中国科技期刊及科技论文的整体现状,分析预测基于一流期刊建设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格局,剖析支撑科技期刊发展的人才队伍现状、构成、趋势以及人才发展政策与环境,研判中国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探索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中国策略。
2022年1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一书出版,受到学术期刊界和出版管理部门的一致好评。本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两书在内容与风格上总体保持一致。作者仍为中国社科院各学术期刊的一线编辑,主要内容包括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的感受、感想、感悟-关于社科学术期刊、期刊编辑工作、编辑人员地位、作用、角色的认识、体会、思考-从事编辑工作以来遇到的难忘的人、难忘的事-对社科期刊办刊工作的思
本书研究对象为出版企业的质量管理的理念、制度和行为实践。从宏观的国家行政管理、中观的行业协会管理、微观的企业组织内部管理三个层级描述了出版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探讨了媒体融合发展时代出版业在产品、内容、营销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变革,以及在这种变革的局面下出版企业在质量管理理念、质量管理机制、质量管理措施和质量管理标准上存在的问题。讨论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出版企业的管理效用以及出版企业引入 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可能性,阐释了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七大原则,
本书收录了作者30多篇文章,时间跨度近30年。文章的内容涉及出版和出版学的方方面面,早期的文章关注的主要是“图书营销”“发行代理制”“产业链”等出版产业微观或局部问题,中后期更多涉及的则是“发展战略”"专业出版”“产业资源“出版服务”或学科建设等产业宏观或理论问题,其选题大体反映了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历程和出版学研究重点或热点的变迁。
21世纪初,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提出并实施,学术出版作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受到高度重视。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中国学术出版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的现实环境如何?“走出去”现状怎样?西方学术出版强国的相关经验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如何构建“走出去”的创新机制,并在新机制指导下,设计中国学术出版向沿线国家“走出去”的策略体系?本书作者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以推动学术出版向沿线国家全面高效“走出去”,为“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