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通过记录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故事,展现了对事业、生活和生命的思考。内容分为青葱岁月、草木有情、藕花深处、意念山河等五个篇章,文章既有对亲人的怀念,对过去生活的回味,对故乡美好情感的寄托;也有对人生和事业蜕变历程的感悟;也通过游记,展示了异域风情,感受不同文明带来的碰撞之美。 作者用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关注时代变化中的社会众生相,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内容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创新艺术表现手法,语言贴近生活,自由多样地描摹万物,将叙事说理融为一体,蕴含情韵哲思,使人触动情感,陶冶心灵
《敬畏学问(增订本》是国际关系理论家、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秦亚青的随笔集,主要收录了作者自2006年以来在生活、求学和讲学中的所思所想。内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对作者父亲的印象和记忆,另一类是求学教学的经历。作者将在生活和教学中的经历和体会随手记下并集结成册,不无发人思考的闪光点。本书之所以取名敬畏学问,正是因为这些思考是于生活和教学中提炼出来的在学问和人生探索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情绪和感想,体会到人生与求学的不易。本书于2014年由我社出版,本次增订,作者将近年来生活、工作中的部分感悟写作成文,
《白杨集》是对竺岳兵先生著作的全面整理,包括竺岳兵先生研究性和文学性的创作内容。具体包括《竺岳兵唐诗之路学术研究文集》《竺岳兵名家书信集》《竺岳兵诗歌散文集》等。全集兼顾唐诗之路与非唐诗之路的内容,突出竺岳兵在唐诗之路研究中的重要学术成就,兼顾学术性与文学性。全集的出版对于弘扬唐诗之路精神,推动唐诗之路的学术研究,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献价值。本书为《白杨集》之一,为《竺岳兵名家书信集》,是竺岳兵先生与文史、艺术名家交流学术研究的书信往来集合,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本书稿为作者多年来游历世界各地的游记,情境描写生动,文化解读深刻,趣味性较强。三十二篇游记融文化、艺术、历史知识于一体,记录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经历和感受。全书分为神州漫游(八篇)、亚非探胜(九篇)、欧澳掠影(八篇)、美国印象(七篇),每篇文字配以精选的作者拍摄的200幅左右艺术摄影照片(部分图文已在《明报月刊》《信报月刊》《旅游世界》和《相机世界》等期刊发表过),与文学、旅游、摄影爱好者分享世界各地的风情和文化。
这本游记集,意在超越"到此一游",看风景,看出文化意味。作者把与旅游景点相关的人文历史和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揉进游记;把人生经历、感受、联想、思考融进旅途叙事;注重在旅游中发现不同文化的相关性,开阔文明视野,增进包容情怀。
这是一本融摄影、学识、哲思、抒情、时尚美食于一体的旅游书,对去过或没去过游记所写的地方的人,或正要去的人,都将会是有益有趣的。
本书汇集了五十多位现当代作家对瓯海的书写,展现了瓯海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山水之美。作者包括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奖者,各省作协主席、副主席,如:李秀龙、汤养宗、任林举、李辉、乔叶、穆涛、陆春祥、邵丽、李浩、许晨、江子,等等。书中展现了瓯海地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例如泽雅纸山、塘河、仙岩寺等,以及谢灵运、朱自清、琦君等文化名人的足迹。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发现运河,分别写对运河沿岸的古城镇、古建筑、风景里的文化发现;第二部分写运河的历史文化,分别叙写运河沿岸的古代人物、文化名人、运河故事的文化传承;第三部分写运河新生,分别通过运河的现当代抗争精神、运河的整治与新生来写运河文化的发展。
本书由一百本图书的读书笔记、随想、感悟构成,每一篇文章介绍一本图书。作者主要记录了自身在阅读中的联想和思考,在介绍一百本图书的同时,结合个人的读书感悟,从而表现出不同书籍的影响和意义。作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通过文字传达出来,展现了他作为一名读书人在阅读当下的真实心境,在细腻的文字中表现出阅读对其人生的重要影响和积极意义,从而呼吁我们一同领略和感受读书带给我们的神奇力量,邀请我们一道徜徉在书海中,探索一切未知的远方。
本书讲述了淮河岸边普通人家三代生活的轨迹传奇。 奶奶在那个认定女人只能为丈夫孩子活,否则就天理难容的年代里,一辈子受宠,领时代之先,追求做自己。 姥姥五十年代离了婚,她像王宝钏一样苦熬着,拒绝温柔,施恩无数,也与人结怨翻脸无数。 母亲是进城女工,文化有限,但她爱学习,即使周围兵荒马乱,依然能够自洽。 父亲是小镇有志青年,出身底层,信仰奋斗,要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大、小舅姥爷仿佛熊大和熊二,老兄弟俩搭伙过日子,一个一生要强,一个笨拙善良。 闫红深情回望自己的家人,目光冷峻里带
本书为王彬彬的非虚构散文集,共有12篇文章组成,分别是《废墟与狗》《怀念一只三脚猫》《响肉》《生命》《真相》《住院》《公私》《绝响》《横死》《我的小学时代》《霹雳一声高考》《队长》。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乡巨变,作者从一些小人物、小事件入口,生动描绘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同时话含机锋,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对于人间世的观察与思考。作者擅长将对人生的体验投射到动物身上,继承了鲁迅散文的“讽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