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康定斯基作品的选集。康定斯基是出生于俄罗斯的法国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与彼埃·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一起,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他还与其他人共同成立了一个为时不长但很有影响力的艺术团体——“青骑士”。 1908年,康定斯基定居慕尼黑,并加入德国表现派社团“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且担任首届主席,后又创建青骑士派。康定斯基的早期创作主要在慕尼黑展开,本书选取了他在慕尼黑写下的主要理论作品及艺术作品阐述这位大师早期的活动轨迹。
守望者·形视系列:凝视图形,思辨艺术
勒内·弗朗索瓦·吉兰·马格利特是比利时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日常场景,不作变形歪曲,但事件与细节的意外组合,产生奇特怪诞的神秘意味,如同睡眠中醒来一瞬间,在不清醒状态下所产生的错幻视觉,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独具
本书户田吉彦从设计师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葛饰北斋的浮世绘、漫画、纹样、折物设计等绘画作品,发掘了300年前的北斋在构图、色彩、几何形态、线条设计等方面的超前美学思想与设计能力。在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在西方被现代的高速相机还原其真实性之后,再度掀起了北斋的热潮。作者从北斋的多种绘画创作中捕捉到了北斋与现代设计美学中的各种联系,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精准地解读了北斋高超的设计思维,揭示了北斋的绘画作品中的镜头感,以及具有现代设计意识的几何形态和独特的线条设计,诠释了北斋的绘画对现代绘画及设计的影响。本
维米尔是17世纪荷兰仅次于伦勃朗的重要画家,凭借带有神秘诗意的画作而声名远扬,他的创作数量不多,却精细异常,相关解读一直是西方艺术史研究的热点之一。阿拉斯借助各方材料还原了维米尔在代尔夫特的生活与创作环境,通过分析画面逐步揭示出画家隐藏其中的种种设计:安插画中画、调整镜面反射、改造地图、利用光线变化、在人物与观者间制造障碍等,展现维米尔如何用各种熟悉物象建构出有私密感的视觉迷宫。全书含6个章节、3篇附录,53幅彩插;阿拉斯将带领我们进入每一处细节表现,理解画面中的寓言、现实与信仰,由此“回到”1
作者徐建融,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辞海》(2009年版)美术学科主编。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这一时期所创造的成就,生动地体认了“艺术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工程师”和“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本书十讲包括:一、徐熙考;二、董源传世画迹的真伪鉴定;三、《益州名画录》考论;四、赵昌和易元吉;五、崔白艺术考论;六、东坡画论研究;七、“西园雅集”与美术史学;八、向张择端学习;九、赵令穰和赵伯驹、十、法常考。
作者徐建融,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辞海》(2009年版)美术学科主编。将元明清三代的绘画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认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并把握中国绘画史发展的规律和脉搏。这三代的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竭尽他们的才智和生命,创造了绘画史上一个又一个高扬民族精神的丰硕成果,以不完全相同于前代的形式,展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演化,呈现了中国绘画把握主观世界的能力及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特方式。
作者徐建融,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辞海》(2009年版)美术学科主编。明末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绘画史研究中,对这一段历史是注意不够的,因此,即使谈到这一段历史,谈到这段历史中的画家,也不能深刻地加以解释,而只能仅止于表面的认识,甚至作出相反的价值判断。徐建融一直比较关注晚明时期中国美术的变化和特点,着意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梳理相关问题。本书的十讲,主要对文人画和士人画、徐渭、董其昌、陈洪绶、吴门画派等做专题讲解。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讲以材质为内驱力的第一次流变, 第二章是讲以相对应绘画题材技法的成熟为内驱力催生的第二次流变, 第三章是讲以创作主体趣味不同导致的第三次流变, 第四章是讲以地域为内驱力导致的第四次流变, 第五章是讲绘画观念对撞所产生的动力导致的第五次流变。本书作者将中国绘画史流变的路径地标凝练为材质、画科、画种、画派、观念五个关键词, 即将中国绘画史自史前文明到近现代, 以这五大地标式的关键词, 划分为五大流变即五大发展阶段, 恰好构成了中国绘画史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这可谓对
本书概述了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各个时期绘画的发展脉络和绘画分类,并对重要的画派、画家、作品等进行介绍,解读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古人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国绘画所体现的艺术成就。
本书从起源的、历史的角度考察了西洋绘画是如何被命名的,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绘画实践的发展如何回应现代艺术领域的境况, 以及画作的名称如何型塑了从勃鲁盖尔和伦勃朗到当下这段时期人们对艺术品的接受。作者以17和18世纪艺术资助的衰落和艺术市场的兴起开篇, 作者注意到这一时期还伴随着画作传播速度的增长, 以及公众观看的民主化, 这促使了通过“速记”来识别作品这一需求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