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代》是一部关于中世纪历史的书,作者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世纪历史,驳斥了世人对中世纪的普遍误解,捕捉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复杂和人性。作者认为,中世纪是罗马文明的延续,不是停滞的黑暗时代,而是不同民族和地域交流、流动的时代。本书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罗马的陷落、查理大帝、维京人、战争、异端、黑死病,以及伊比利亚的多宗教等等问题,中世纪这段历史不单单是白人的叙事,也包括阿拉伯人、突厥人、犹太人的故事,包含女性的传奇。
米哈伊尔·普塞洛斯是11世纪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学家,其著作《编年史》共7卷,记载了976—1078年间的历史事件,涵盖从瓦西里二世至米哈伊尔七世的14位拜占廷统治者。本书是关于米哈伊尔·普塞洛斯《编年史》的一项综合性研究,对作家和作品进行比较全方位的解析,重点在于普塞洛斯关于拜占廷帝王“形象”的塑造和评价。本著作还详细梳理了普塞洛斯的各种思想观念,由此展现出这部《编年史》的特色所在。本书从史学专题研究和史学史研究的不同视角观察问题,并注意将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这种研究模式更加符合《编年史
君士坦丁堡横跨欧亚大陆,占据着得天独厚的战略要冲之地,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和战场。本书以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作为一个征服者骑着白马进入君士坦丁堡为开端,引人入胜地叙述了该城在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之后的双重角色:既是欧洲体系的组成部分,又是吸引着从巴黎至伊斯法罕的民众和思想的磁石。本书的结尾是奥斯曼帝国的最后一任统治者阿卜杜勒迈吉德乘坐东方快车匆忙驶离君士坦丁堡。在这两大事件之间的漫长岁月里,作者透过该城熙熙攘攘的表象,通过叙述奥斯曼苏丹及其王朝对于它的影响力、在君士坦丁堡定居和效力于苏丹
1517年被广泛视为欧洲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年,这本书的重点是从全球史的角度呈现1517年的世界面貌:1517年及其前后发生了什么?各级统治者、贵族与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如何?当时的人们抱有怎样的世界观,如何理解自己看到的和不理解的事物?以及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后果,某些事件何以成为影响深远的决定性时刻?从拉丁欧洲到陌生的俄罗斯,从问题重重的教廷到如日中天地跨三洲的奥斯曼帝国,从阿拉伯海岸、马六甲到大明王朝,从西班牙到中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作者展现了1517年世界的权力格局、货物与财富
理解感官对于理解中世纪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架构和文化实践的发展中,对诸感官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运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漫长的中世纪千年里,人们对于感官的认知与如今并不相同:例如,言说就被认为是嘴巴的感官之一;视觉和听觉并不总是最主要的感官;对于医学界来说,味觉更具有决定性……感官也不仅仅是被动的感受器官,人们认为它们在感知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是每个人的道德身份形成的重要因素。
从具体的都市或集市中的感官到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