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轮回:从商周至明清的历史运行》以李约瑟难题为切入点,开启了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基因的解码。作者突破传统断代史的窠臼,采用大历史研究范式,以制度文明演进为主线,建构起贯通商周至明清的宏观分析框架。通过封建郡县的制度演变,系统剖析外儒内法的治理密码、官僚机器的运转逻辑、皇权专制的深层结构,以及这些制度基因如何导致中国古代社会陷入超稳定循环的困局。《制度与轮回:从商周至明清的历史运行》以动态制度分析替代静态史实罗列,既展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转型的惊心动魄,又揭示了科举取士背后的社
赵汸《春秋》学,源自黄泽,治经特重左氏,认为属辞比事为治《春秋》的不二法门,尤其重视义例的归纳,《春秋属辞》即是赵氏阐述《春秋》义例之作,而《春秋集传》则是《春秋属辞》所阐义例的运用和发挥。体系严密,论说精详,在《春秋》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此书后赵汸弟子倪尚谊跋文称,此书初稿始于至正八年(1348),至正十七年(1357)成编。此后,既又著《春秋属辞》,乃觉《春秋集传》尚未完善,史法经义犹有未至,遂重新修订,至昭公二十八年,因病搁笔。至明洪武二年(1369)卒后,其弟子尚谊乃就《春秋属辞
从农业工具到膳食饮用,从服装妆饰到建筑家具,从交通工具到玉器瓷器……这些古代物质文化是中国辉煌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细分十目,研究考证古人的吃食住行、文武之道,汇聚300余幅孙机先生亲笔手绘线描图,循名见物,以物证名。作者以深厚的底蕴、晓畅的文笔历数古代物质文化的变迁,搭建通往古人生活现场的桥梁。
本书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等奖项。此次修订依孙机先生生前最后校阅稿,重新编校,更换增补图片,强化插图细节,以助读者品味古代物质文化之
中国学者在研究门多萨及其《中华大帝国史》时,多依赖于辗转翻译的汉译本。本书深入16世纪的西班牙语源语语境对门多萨编著的《中华大帝国史》进行了重新解读。本书分为文献和理论两编。其中,文献编对《中华大帝国史》不同版本和门多萨参考文献进行了细致考辨,基于西班牙语原著善典重新定义了门多萨建构的中国形象,并提出了“神圣东方主义”这一新的学术概念。本编还基于跨国文献考据分析了门多萨在未曾实地考察中国的情况下如何对前人的史料进行改写,从而建构了一种既神圣又理想化的中国形象。理论编则在中西交互性历史语境和全球史
本书主要内容:《尚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记录了虞、夏、商、周各代的政治、哲学、艺术、法令、天文、地理、军事等诸多领域的内容。《礼记》通过对周王朝及秦汉之前的政治典制、各类名物制度,以及冠礼、祭礼、丧礼、婚礼、宴饮、聘问等诸多礼仪的翔实书写,将儒家的核心思想贯穿其中。
本书充分利用出土文献,围绕《左传》文献,将成书、史料、撰述等方面加以贯通,将上述问题置入春秋战国史著形成的历史场景中进行分析,全面系统地研究《左传》的文献形成与历史书写,并以此窥看早期史书的形成与东周史学的新特征与新变化。本书有助于加深、拓宽、补充《左传》现有研究,以最新的材料与方法重新审视《左传》文献各类问题。
《春秋学研究》由同济大学曾亦教授与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主编,为国内首本以春秋学作为研究对象的辑刊,此为第四辑。此辑共收文章16篇,分5个栏目:公羊发微类4篇,三传通论类4篇,春秋学史类6篇,书评书讯1篇,典籍整理1篇。30余万字。此辑所收文章论题较为新颖,如春秋配偶等级制度、黄仲炎《春秋通说》、胡铨《春秋集善》、道南《春秋》学、王船山夏时冠周月等等,皆是以往学术界研究较少的。
《尚书》是公认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尚书》的内容包括虞夏书、商书、周书等,内容涉及上古的相关史事,也保存了中国人的政治理想和文明追求。本书是传统儒家经典《尚书》的导读,包括《尚书》导读、《尚书》集传(包括晋传《古文尚书孔传》和宋苏轼《东坡书传》),并节选《师伏堂丛书》本《尚书大传疏证》部分篇幅影印附于书后,以期为读者了解、学习《尚书》提供较为便利的文献材料和治学路径。
此辑收录十七篇论文。内容涉及中华传统祭礼,儒家让的文化,春秋执政卿的文献意义,《庄子·人间世》的几个疑难问题等研究领域。如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的《中华传统祭礼封建迷信说辨疑》、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李小成的《<周易>所见器物考略》、北大哲学系郑开、马卓文《黄帝书:源流考证与学派归属》等文。作者均为该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视角新颖,立论严谨,体现出所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专著,郧国,是先秦时期江汉地域的古老诸候国。本书在对郧国史料深入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在省社科院刘玉堂院长指导下,推出类似《楚史》的通史,作为地域文化探源工程的新成果。本书以郧国演变脉络为纽带,对郧国起源、郧国演变、郧国兴亡以及郧国文化融入楚文化的历史进程作系统性探究,力求从历史演变过程和社会文化律动两个方向,探究郧国发展与嬗变,寻找地域文化之根,延续优秀文化之脉,增强创造现代文明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让读者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