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本辑设史地考辨、学术探源、国家治理、近世寻踪、性别研究、学界忆往等6个栏目,涉及战国西汉蓟城、妙峰山信仰、明代京卫制度、近代北京女警察等主题,扎实推进了北京城市史及区域史的研究。
《长安学研究》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长安学研究院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此为第九辑。本着立足长安,放眼中国历史的宗旨,我们创办了《长安学研究》,深入探索长安从一座城市到一个文化圈的成长过程,并由此放眼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地位,刊物内容广泛涉及国内外有关长安历史文化及城市史、丝绸之路的相关理论与研究,展示学术发展新形势和新成果。本刊每年出版两期,分别于年中、年末出版。本期包括“历史研究”“长安学与城市史”“出土文献研究”“学者感言”“长安学人”与“书评”。
《河朔访古记》是元代学者廼贤(又作乃贤)撰写的一部记录、考察华北地区历史、古迹的著作。原书已佚,今本系乾隆时期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收入《四库全书》(现存有文溯阁、文津阁、文渊阁三种抄本)。此后刊本有《真意堂丛书》本、待学楼本、《完诚山阁丛书》本、《粤雅堂丛书》本等,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文澜阁《四库全书》本。今传各本,均作三卷,包括常山郡部、魏郡部、河南郡部3个部分,共134部。《河朔访古记》所记重点有地名沿革、山川形势、文物古迹等方面,其中关于历史、古迹的记载最为著名,上起先秦,下迄元朝,
延庆区千家店镇以百里山水画廊、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而闻名于世。本书 通过考古成果和大量的历史文献,揭示了从恐龙时代开始,到五六万年前在黑白河 流域生活的原始人类,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戎部族,辽金元时期的神秘古道,以及 明代驻牧戍边的蒙古人,再到驻防的清代八旗兵等千家店地区北方民族融合发展 的历史脉络。
本书中,作者“在文物中探寻合肥”,历数千年积淀传承,数量众多、风姿多彩的合肥历史文物资源,将文物之美与合肥历史文化知识融合在一起,探寻地域文化特色之美。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文学等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事类笔记。全书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详细介绍洛阳城中的景观,其间详述相关的名人轶事和奇谈异闻。本书在对原文翻译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北魏历史背景的补充,对书中提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加以补充,亦可视为一部简明的北魏末年史。文末特地增加附录,为读者详解北魏的职官制度,以便更好地理解内容。
近代苏州的经济蜕变和城市转型,不仅合于中国近代史整体图景之辙,也押着江南城市体系独特的韵脚。本书作为一项近代城市研究成果,将城市性与地方性结合,沿着结构史和文化史结合的路径,从四个视角,在变动中把握苏州这座江南城市在近代历史上的流动、吞吐、消纳、呼吸,以及演化的脉搏—— 江南的苏州,在近代江南城市体系从中心地体系主导型向网络体系主导型转变的过程中,从中心都会演变为地区城市;行政的苏州,发展出官治与自治结合、协商与博弈并存的丰富的城市管理样态;士绅的苏州,见证了城市精英活跃的身影和他们全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而在中国的各个城市中,宁波与日本关系最为亲密。宁波与日本交往1200多年,漫步于宁波市内,到处可触摸到中日交流的历史痕迹,犹如享受一场1200年的睦邻友好盛宴。如今,许多日本文化中仍闪烁着古代宁波的影子。本书是“宁波与海洋文明”书系中的一本,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再现曾经发生在宁波的历史故事,再现宁波与日本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揭示那些史料和文物背后的真相。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有展望更新,也应有记忆留存和经验的研究总结。本书全面展现1949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上海贡献上海经验上海智慧上海引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生态文明等各方面,亦对上海如何继续当好排头兵、先行者进行了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