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原定礼仪文化概念、剖析基础理论、梳理继替规律及当代价值基础上,重点分析因家礼家风、社情礼序、礼俗礼义、师生礼道异化及礼仪礼治失范等导致现代化进程中精神底色淡化、公民失礼行为渐增、国家形象弱化等问题,针对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首先,形容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即通过对人生礼仪、家风礼教的弘扬,传承发展家庭生活中的孝慈家风礼仪;通过对师道礼制、学生交往礼仪的导引,创建上下有序的仁爱校规礼仪;通过对节庆婚葬礼俗、公共规约礼制的改造,培育公
《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清张尔岐撰。张尔岐以为世人苦《仪礼》难读,皆因不晓章句,后儒说解叠床架屋,反失经注原貌,认为欲明《仪礼》,当守者唯郑注、贾疏,故研精覃思,撰《仪礼郑注句读》,全录《仪礼》郑康成注,摘取贾公彦疏,而略以己意断之。又因经、注、疏文古奥难通,张氏撰著时于字句旁加句读,方便后学者阅读。句读为讲经之基础,离析难句,经义自明。同时,张尔岐针对《仪礼》流传中谬误脱落、衍羡颠例、经注混淆之处,采监本、唐开成石经本、元吴澄本及陆德明《音义》、朱子与黄榦所次《经传通解
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其它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为中国古代思想之集大成者、宋代理学的主要代表朱子对于礼有着颇多的讨论。研究朱子的礼学思想有助于了解朱子在建构其理学体系的时候从古代礼文化当中吸收了哪些元素以及古代的礼文化经过宋代理学的洗礼有着哪些变化和发展。关于朱子礼学思想,较少学者能够将其礼学思想放在整个思想体系背景中加以考察。一般说来,朱子思想包括天理观、心性论以及工夫论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因此,本书为了弥补学界研究之不足,紧扣朱子的整个思想背景,对其礼学思想进
本书以每月一节的方式,分十二讲,从花朝上巳、小满祈蚕,写到冬节腊节。从传统节日的溯源、演变,到不同节俗的呈现展演,再到针对传统节日的现代语境,提出对节日传统的继承与更新,最后针对传统节日复兴与重建进行节日文化、节日精神与节日价值的阐述。本书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从传统节日的历史知识梳理,重建传统节日的物质系统与节日文化符号;二是通过对神话故事、地方方志、民俗文献、诗歌典故的材料挖掘,复兴传统节日的仪式与习俗活动,为大众节日生活做出引导;三是通过对节日材料的分析与当代社会的具体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法国人类学家马赛尔·莫斯提出礼物理论后,影响辐射至各大学术领域,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莫不受其影响。本书在详细梳理莫斯礼物理论的基础上,切入当下江南民俗活动的三个案例,理论探讨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本书旨在完成两项任务:第一,对礼物范式进行梳理;第二,用礼物范式对当下江南民俗活动进行解释。礼物范式的梳理相对完整,但对江南民俗活动的解释只是一次尝试性理解。通过对人开展的各个活动的理解,我们方能理解人本身。
寿神,即寿星、南极老人、南极仙翁,既是人的寿命的象征,也是天子寿命、国运长短的征兆。传统年画中,寿星多为弯背弓腰,笑容可掬,头额隆起,白须白眉,一手龙头拐杖、一手托着仙桃的形象。本书精选一百幅有关寿神的民间图案,通过图案追溯寿神的来历故事,用视觉化的图案和精炼的文字对中国民间的寿神形象进行有趣的呈现,包括南极仙翁、西王母、彭祖、无量寿佛、麻姑、东方朔等,共同讲述中国寿神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书是国内礼制考古的第一本教材,在内容上分为“礼制文明概观”“都城礼制”“丧葬礼制”“器以藏礼”四部分,囊括礼制考古学最重要的内容。其中,“礼制文明概观”主要从宏观视角论述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发展演变;“都城礼制”主要以先秦秦汉时期的都城及礼制建筑为个案,探讨不同时空都城与建筑所体现的礼制文化;“丧葬礼制”既有从个案出发探讨墓葬、陵园丧葬制度者,也有从考古材料出发探讨三礼文献相关内容者;“器以藏礼”多从先秦秦汉时期礼乐器的角度出发,探讨这 一时期礼制变革与不同功能器物的情况。
本书在考证的基础上,围绕先秦乐道思想体系及乐道相关文献开展研究。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乐道起源论”,从文字学、发生学与本体论等角度,探讨“乐”的哲学起源。二是“乐道体系论”,分别从“形式表层”“传导中层”“内核深层”和“传递介质”,探讨“乐”的本质和“乐道”的体系。三是“乐道应用论”,围绕先秦乐舞的起源、发展、类型及职能开展讨论。四是“乐道道德论”,梳理先秦诸子对“乐”的功能的设想,偏重于探讨“乐”在先秦时期的道德取向。
《礼记集说》,元陈澔撰。 陈澔,元南康路都昌县(今江西都昌)人。字可大,号云住。东斋先生陈大猷子。生于宋景定元年(1260),卒于元至正元年(1341)。于宋季隐居不仕,不求闻达,教授乡里,有《礼记集说》行于世。世称经归先生。 据陈澔自序,《礼记集说》完稿在元至治二年(1322)。其先,宋代卫湜曾撰《礼记集说》百余卷,遍采群言,卷帙浩繁。陈澔此书虽与之同名,然宗旨不同。其自序称:“欲以坦明之说,使初学读之,即了其义。”可见陈氏《集说》以简明浅近为要。虽汇集前人诸说,但亦加以取舍,并按以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