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产,传统节日究竟该怎么过呢?《传统节日就是这么有意思》以乐乐和小兔子一起过节的故事为线索,从节日来源、节日传说、特色美食、传统习俗、科学知识、节日汉字、经典诗词、俗语谚语、儿歌童谣、亲子活动等板块,趣味讲解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和腊八节共十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孩子们既能从中了解关于传统节日的许多知识,又能体验到丰富又有意思的节日活动。著名人文科学学者、中国民协原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教授对本书严谨审定、倾情推荐
中国旧时乡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乡居的生活,乡愁的眷恋,儿时的记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渐行渐远。《过去的乡居生活(典藏版)》记录了一件件陈年旧事,描绘了一幅幅风情画卷,近三百个乡居生活场景,能打动无论是否有此经历的读者,在记忆的荒漠溢出清泉,种出花朵。
中国古代军事礼仪从西周开始就是五礼之一。古代军队从出征,交战,到凯旋乃至战败都有相应的礼仪规制,正所谓礼无处不在。作者多年潜心研究,打破按朝代分期的惯例,以中国古代军事礼仪产生、演变、重振到基本定型的四阶段为纲,分别探讨先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隋唐时期和宋代以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礼仪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历史背景和社会成因。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军事礼仪进行比较研究,努力探讨社会发展、兵制演变与军事礼仪之间的互动关系,军事礼仪与社会礼仪的互动关系等,解读军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探讨其教化功能及其对战
本书是陈垣先生在避讳学方面的一部总结性的著作,举了80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所用的方法及其利用,以及与避讳有关的问题,同时亦不失为一本较好的普及性读物。
王弼提出“性其情”理论,为玄学性情论的发展确立了一个经典的范式,并在魏晋时代经历了“情”的自然化、“性”的分层和“心”的再立三个层面的演进。本书把王弼的“性其情”置于玄学与理学的宏大学术视野下,大大深化和拓展了这一命题的哲学史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哲学研究中玄学向理学演进的逻辑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指出至北宋时,理学家们在延续了王弼对本性虚静内涵之规定的同时,又进行了更为复杂的理论设计,即在虚静本性中建构出历来被儒家重视的仁德的发生机制。理学家们分别由不同的进路对天人关系与性理结构做了
《中国符号》系列是一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普及性读物。该系列图书选取了民俗、节气、瓷器、建筑、诗词、骈文、家训、汉字、绘画、楹联等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以通俗的语言解读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阐述其发展□□和思想流□,力求多角度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独特魅力。 《中国民俗》一书讲述了民俗文化的产生、发展、特征、分类等,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民俗文化,并用生动的民俗事例进行解说,展现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和魅力。读者可通过该书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祭祀是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大事,也是理解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枢纽之一。本书从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历史衍变、祭祀仪式的礼乐文化内涵、国家祀典与地方祭祀的关系、域外视角下的明代礼制四个方面,阐释了祭礼仪式之于明代国家政治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本书综合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运用二重证据法、列表法、综合分析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以秦人出行为专题,在深入探讨秦人出行及其信仰的基础上,对秦人出行礼俗和对外的文化互动与交融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本书主要章节有:秦官方出行概述;以秦简所见来探究秦人出行禁忌;礼俗禁忌综述,秦人相关的交通课题;秦军出行制;秦人出行舆制的变迁等。在参考了丰富的研究史料基础上,作者具体细致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横跨多个角度对单一出行问题的研究,可供相关行业研究者阅读参考。
2019年9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一天的“中国古代服饰与礼仪”学术研讨会。本书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服饰与礼仪”学术研讨会的重要成果,汇集三十余位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报告及讨论。着重一提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名誉院长、终身研究馆员孙机从“从衣裳到深衣”“唐代服装怎样走向双规制”“清装与元、明服装”和“现代服装与国服问题”等四个问题入手,阐述了中国服装史上的四次大变革。论文集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服饰礼仪研究、传承创新以及工艺等多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传统服
宋朝被视为古代华夏文化造极之时代,同时也是孔庙释奠礼制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尽管孔庙释奠之目的是政治的,但其效果却又是文化的。全共五章。第一章主要从纵向历时角度对释奠制度进行审视。第二章共三节,主要从横向共时的角度审视宋代释奠礼的诸多施用情境与仪式意涵。第三章共两节,分别突出“乐”“礼”。第四章共三节,主要围绕释莫文展开。将《全宋文》中所收录的近30种文体、600余篇释奠文按照文体性质、内容特征、功能作用等进行划分,并就此分析论述。第五章分三节,内容主要围绕释奠诗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