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要介绍了非线性生物动力系统的基本建模思路、理论研究方法、数值实现方法。同时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生物动力系统中存在资源有限现象的必然性,以及资源有限在种群动力学、传染病动力学、生物资源管理、有害生物控制等领域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非线性因素对固定时刻脉冲、状态依赖脉冲、Filippov切换系统等非光滑系统的影响。为了方便读者和本书的完整性,本书还给出了基本的数学知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数学、生命科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和公共卫生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生物数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生物数学课程的教材
本书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向度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系统阐发历史唯物主义所蕴含的生态文明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论证其作为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科学理论工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而确立一种能够反映生态问题本质的、便于正确把握生态问题复杂性的总体范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和运用生态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生态问题的具体成因,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参与全球性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释疑和具体指导。
本书以“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性”为总体框架,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从基础理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系统探讨土地利用、植被恢复对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与调控。在介绍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尺度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土壤水分的影响,揭示不同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与权衡协同机制,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系统服务调控策略,以期为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然成为践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研究方向。当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负担超出生态环境客观承载能力和恢复能力时,需要及时用科学的发展方式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永续持久的发展,守住发展和环保两条底线,坚持生态文明先行,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解决当代与代内公平问题。因此,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支持。本书研究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和 地理学的交叉新兴领域,亦 是生态学科与社会经济、可 持续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分 支学科。景观生态学理论性 和应用性兼具,学科发展日 新月异。景观生态学对不同 生态系统形成的镶嵌体(景 观)的关注,综合考虑人与 环境的相互影响,着眼于宏 观尺度格局与过程的相互作 用等特点,使其在国家环境 保护、城市与区域规划、土 地整治、生态修复、生态安 全与灾害评估等方面的参与 日益深入。特别是在当前生 态文明建设倡导实施生态系 统整体保护、系统修
该著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原则,系统研究并论证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观和生态思维,提出并论证了生态哲学视域下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方案”,在拓展生态哲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同时,开辟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哲学研究新领域,增强了生态哲学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前沿性和可操作性。专著的篇章结构:围绕“基于生态哲学的高质量发展‘江苏方案’研究”,首先研究了生态哲学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形成了专著的导论部分;第二,研究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本体论,在
本次修订主要补充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分七章,分别从生态关系的形成和生态学的发展、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方面系统阐述了现代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充分反映了生态文明理念及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核心原理。
生态美学研究丛书共三本:《生态美学引论》以生态实在论为哲学基础,以生生理念为价值导向,以身心境三元模式为思维范式,勾勒出生态美学领域诸核心问题,创造了文弊等一系列独树一帜的标识性概念;《西方生态美学史》统揽西方生态美学70年发展历程,涵盖英、法、德、意、西、俄等6种外语的手文献,剖析了西方生态美学三条建构路径,即哲学思辨、生态艺术理论与环境实践;《环境美学概论》构建了环境美学四元模式,即环境审美对象论、环境审美方式论、环境审美价值论和环境审美设计论,展示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区别与联系。这
验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