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的内容,详细介绍了五运六气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未病先防”。全书共6章,作者先带领读者从天体物理学角度认识五运六气,介绍五运六气的源流和基本概念,解释运气理论的基础知识及推算;然后讲解五运六气对人的影响,以及运用五运六气理论进行疾病防治的理论基础。此外,作者还论述了运气学说中的流年大运,并基于个人运气禀赋提出健康管理的建议。
本书运用国学四象圆思维,通俗易懂和直观形象地解读了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和当代中医学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内容。 本书继承北宋黄庭坚家族学问,厚基于中国医学典籍,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着眼于现代国际视角,以《黄帝内经》和1984年以来多个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为素材,创新性运用国学四象圆思维对它们进行了创造性解读,重点探讨了国学四象圆思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运用,对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有极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本书还创造性地运用基于国学四象圆思维的黄氏TOPK解读中医体质分型,论证
《漫画中医入门系列:中医基础理论入门六讲》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师杨文佳执笔,用大量的漫画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具象化,直观展示了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神、脏腑、经络理论,使繁杂的理论理解起来更容易;体质理论+体质自测量表,让防治疾病更高效、精准;从基础到临床,从中医角度看疾病发生、治疗的原理,让您从众多的中药中选择合适的。零基础中医入门,从漫画入手,让读者读得懂、学得会!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该书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 并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 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被称为医之始祖。本书并非全本, 而是偏重中医基本理论部分的《素问》篇的节选本, 并给原文配上了白话文翻译。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 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 原名《金匮要略方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宗族素多, 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 犹未十稔, 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 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金匮要略》即为《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的节略本。“金匮”是存放古
《伤寒来苏集》为清代医家柯琴所著,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伤寒论注》是柯氏将《伤寒论》原文依据六经的方证,分立篇目,重加编次而成。《伤寒论翼》为伤寒专题论著,主张《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方法是为百病立法,而非单指伤寒。《伤寒附翼》是论方专书,主要剖析《伤寒论》诸方。本书参考多种善本及诸家注本,按照“伤寒论原文”“伤寒来苏集”(分为“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三部分)“白话解”的编排模式,对《伤寒来苏集》原文进行了逐句白话解释,这对中医专业学生、中
《难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经典著作之一,全书以问答释难的形式讨论了81个问题,以阐明《内经》及先秦医籍的要言大义为主旨,所述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包括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针法等六部分。对于许多问题的阐述,发《内经》之未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然而由于成书时代久远,文辞古奥艰涩,给该书的研习与应用增加了诸多困难。本书紧扣81篇原文的宏旨大义,分清内容的轻重主次,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逐篇进行了扼要的注释和语译,对每段原文的含义予以导引解读,畅明其要言大意。
本书对《伤寒论》原文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内容包括原文、注释、提要、简释、按语、方歌等。其中必要的校勘加于原文括号内;原文中具有特定含义的字词、术语等内容,在注释中做了相应的解释及注音;提要提炼了原文内容之要点;简释集古今注家注释之精华,对原文加以注解;按语进一步阐释了对原文和简释的思考;方歌涵盖了本书的重点方剂。
《金匮翼》为清代名医尤怡所撰,是补充其《金匮要略心典》之不足而作,故称为《金匮翼》。全书8卷,列证48种,每证先述统论,次列证候治法,以法类方,荟萃各家之说,又参以个人临证见解,内容较为全面,对中医内科临床医生临证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金匮要略》原书内容被分为7类,每类之前述其概略,每节经文之后,详加注解阐述。本次整理选择精善本,精勘细校,并对文中疑难字句进行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