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视野中的东亚》分析了17世纪以来儒学思想在东亚各国的传播,指出儒学东传后,异域学者研读经典、提出新诠,在将儒学作建构自我身份、政治合法性的思想资源的同时,也丰富了对儒学的理解,并且时至今日,儒学仍是东亚文化圈重要的思想资源。
1935年,施特劳斯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哲学与律法》,由此展示了他后来透视整个西方哲学大传统的基本立足点。可以说,《哲学与律法》是施特劳斯思想的真正开端,其基本问题是启蒙与犹太教的关系。犹太教传统遇到这个问题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们遇到启蒙与儒教的问题,为时不长,甚至我们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本书收录施特劳斯的《哲学与律法》、他的博士论文《雅可比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以及分别探讨《哲学与律法》和《雅可比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的两篇论文,以期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施特劳斯的这两部早期
本书运用文献、纸草、铭文等多种史料,以犹太观念为切入点和载体,探究了犹太文明在希腊化-罗马时期的发展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犹太文明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以及罗马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博弈,立体地展示了相关时期地中海世界各主要文明的犹太观念在长时段上的变化以及文明间的相互影响而造成的犹太观念的叠加与变异情况。全书详细探究了文明中心主义在古代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深入理解相关时期的犹太文明与地中海世界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本书是日本当代思想家鹤见俊辅为日本思想家、文学研究者竹内好所撰写的传记。全书共分为十七个章节,其内容并没有像通行的传记作品那样,事无巨细地来考察竹内好的生平事件,考察他从事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思想研究等,而是更多讨论了竹内好从地方城镇到东京求学、做研究等的成长过程与日本现代思想史之间的互动,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呈现出来的思想史轨迹与时代知识氛围。书后附有竹内好简略年谱及作者关于竹内好的相关的纪念文章。
本书是一部详细介绍瑜伽思想的名著,由日本著名哲学家立川武藏所著。本书首先从三个方面(瑜伽的目的、世界观、手段)来考察瑜伽这一修习实践,并概述了瑜伽的结构,然后深入探讨作为古典瑜伽的根本经典《瑜伽经》的思想和后来极为盛行的、被称为“哈达瑜伽”的精神生理学式的瑜伽行法的真实样态。另外,关于佛教中的瑜伽(曼陀罗观想法和禅等)也在书中有所论及。
“儒学日本化”的提出虽然始于明治以后,然而其历史进程的展开集中体现在江户时期,尤以京学派朱子学的崛起为典范。诞生于日本江户初期的京学派,以藤原惺窝为始祖,以林罗山、松永尺五、木下顺庵、室鸠巢、新井白石、雨森芳洲等为代表人物,是日本儒学史上最具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学派。本书主要以儒学的日本化为线索,对京学派的儒者群体及其思想进行考察和归纳,通过分析其促进儒学日本化的三条进路,即助力朱子学在日本的官学化、庶民化和神圣化,多维度地呈现儒学深入日本社会的动态进程,并在东亚理学的“环流”之中对其进
该书以日本哲学发展的时间为线索,由古到今,分为日本古代编,德川时代编,明治时代编,大正时代、昭和前期编四个时期,选取各个时期日本思想界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代表,简单介绍其生平、著作等,节录或译注其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或思想观点,如日本的神道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思想、文化论、道德论等,呈现了日本哲学家对本土哲学思想的反思、对中日儒佛思想差异的探讨等,以文献资料为依托展现日本哲学丰富多彩的内容。 该书作为哲学资料汇编性质的文献图书,时间跨度大,含括日本众多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中介绍的各种流派、思
本书详细叙述了印度现代思想之父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智慧, 全书分十二章, 详细讲述了罗摩克里希纳“达到了三亿印度人两千多年来灵性生活的顶峰”的过程。同时, 透过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也能了解印度的智慧, 特别是印度传统的思想和修习, 这些都将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启迪。作者罗曼·罗兰作为人道主义作家, 从情感和心理的维度充实了上述印度哲学思想及其智慧, 使得说理透辟, 颇具情感力量, 令读者印象深刻。
本书选自《辨喜全集》第二卷中的《实际的吠檀多和其他演讲》一书,以及第一卷和第三卷中的部分章节。“吠檀多”一词的本意是“吠陀的终结”,是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中的一派,它包含与世界和人有关的一系列最为根本性的问题,如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解脱、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人的本性是什么等。提到哲学,总是会让人产生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的感觉,辨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问题,并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让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理论能融入大家的实际生活中。因此,本卷可以说是辨喜整个思想体系的纲领和导论,也是理解博大精深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