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视野中的东亚》分析了17世纪以来儒学思想在东亚各国的传播,指出儒学东传后,异域学者研读经典、提出新诠,在将儒学作建构自我身份、政治合法性的思想资源的同时,也丰富了对儒学的理解,并且时至今日,儒学仍是东亚文化圈重要的思想资源。
1935年,施特劳斯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哲学与律法》,由此展示了他后来透视整个西方哲学大传统的基本立足点。可以说,《哲学与律法》是施特劳斯思想的真正开端,其基本问题是启蒙与犹太教的关系。犹太教传统遇到这个问题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们遇到启蒙与儒教的问题,为时不长,甚至我们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本书收录施特劳斯的《哲学与律法》、他的博士论文《雅可比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以及分别探讨《哲学与律法》和《雅可比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的两篇论文,以期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施特劳斯的这两部早期
本书运用文献、纸草、铭文等多种史料,以犹太观念为切入点和载体,探究了犹太文明在希腊化-罗马时期的发展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犹太文明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以及罗马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博弈,立体地展示了相关时期地中海世界各主要文明的犹太观念在长时段上的变化以及文明间的相互影响而造成的犹太观念的叠加与变异情况。全书详细探究了文明中心主义在古代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深入理解相关时期的犹太文明与地中海世界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本书是一部详细介绍瑜伽思想的名著,由日本著名哲学家立川武藏所著。本书首先从三个方面(瑜伽的目的、世界观、手段)来考察瑜伽这一修习实践,并概述了瑜伽的结构,然后深入探讨作为古典瑜伽的根本经典《瑜伽经》的思想和后来极为盛行的、被称为“哈达瑜伽”的精神生理学式的瑜伽行法的真实样态。另外,关于佛教中的瑜伽(曼陀罗观想法和禅等)也在书中有所论及。
“儒学日本化”的提出虽然始于明治以后,然而其历史进程的展开集中体现在江户时期,尤以京学派朱子学的崛起为典范。诞生于日本江户初期的京学派,以藤原惺窝为始祖,以林罗山、松永尺五、木下顺庵、室鸠巢、新井白石、雨森芳洲等为代表人物,是日本儒学史上最具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学派。本书主要以儒学的日本化为线索,对京学派的儒者群体及其思想进行考察和归纳,通过分析其促进儒学日本化的三条进路,即助力朱子学在日本的官学化、庶民化和神圣化,多维度地呈现儒学深入日本社会的动态进程,并在东亚理学的“环流”之中对其进
本书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为研究对象,尝试较为全面地对福泽谕吉的思想进行概述。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福泽思想的渊源,接合福泽的生平探讨其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形成所带来的影响。其后主要讨论他在接纳吸收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同时如何因应日本的现实对其进行了民族主义上的修正。也即西方传统自由主义之所以提倡自由是为了使民众免受公权力的侵害,但在福泽那里,提倡自由的目的则被转化为日本追求富国强兵的基础。同时本部分还将结合福泽提出的"脱亚论"讨论其亚洲观。
该书以日本哲学发展的时间为线索,由古到今,分为日本古代编,德川时代编,明治时代编,大正时代、昭和前期编四个时期,选取各个时期日本思想界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代表,简单介绍其生平、著作等,节录或译注其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或思想观点,如日本的神道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思想、文化论、道德论等,呈现了日本哲学家对本土哲学思想的反思、对中日儒佛思想差异的探讨等,以文献资料为依托展现日本哲学丰富多彩的内容。 该书作为哲学资料汇编性质的文献图书,时间跨度大,含括日本众多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中介绍的各种流派、思
3000年前,地中海沿岸的迦南地诞生了希伯来文明。曾几何时,巴比伦铁骑攻克了犹大王国,希腊大军马踏约旦河两岸,罗马军团进驻耶路撒冷,焚毁了圣殿。与此相伴,“流放” “散居”也成了犹太人永久的宿命。然而,“散居”也为原本封闭的文明打开了一扇窗户,使之直接面对形态各异的文明,不得不积极或消极地应对希腊罗马的哲学、伊斯兰教、基督教、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现代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兴衰嬗变,等等。犹太哲学也应运而生。 本书作为国内第一部犹太哲学通史,涵盖了希伯来《圣经》《塔木德》中的哲学思
本书详细叙述了印度现代思想之父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智慧, 全书分十二章, 详细讲述了罗摩克里希纳“达到了三亿印度人两千多年来灵性生活的顶峰”的过程。同时, 透过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也能了解印度的智慧, 特别是印度传统的思想和修习, 这些都将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启迪。作者罗曼·罗兰作为人道主义作家, 从情感和心理的维度充实了上述印度哲学思想及其智慧, 使得说理透辟, 颇具情感力量, 令读者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