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章,即党的总章程。自1922年第一部党章诞生起,历经修订、日臻完善的百年演进史,就是一部极为浓缩的中国共产党成长史。作者曾寻访过众多党代会会址,对一线知名党史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本书是他在结合自己多年的考证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党史界前沿研究成果撰写而成。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情的笔触,依据档案文献史料,真切再
本书以脱贫攻坚精神在新时代“大思政课”中的重要融入为核心议题,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统动力学及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从厘清脱贫攻坚精神和“大思政课”的内涵及其二者的内在联系出发,着重探讨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合力形成机制、育人过程和心理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五种融入路径:“宏观氛围营造以融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精神分析结合的视野出发,以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为基础,并结合索恩一雷特尔有关《资本论》中商品交换理论的研究,分上下两篇对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和分析。上篇主要围绕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逻辑展开,包括拉康的镜像认同、他者、对象a、主体和实体等概念,以及齐泽克有关意识形
马克思是不是一位政治哲学家?他是否长期从事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特质是什么?它如何切入现实?究竟如何看待“马克思与正义”之争……在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领域,还有大量基础性、学理性问题有待精细探究。本书通过详细考察和深入分析马克思的文本著作,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重要学术争论、理论特质与研究方法等,作
本书围绕“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中心问题,探讨了社会治理目标、社会治理主体、社会治理政策、社会治理绩效等基本问题,并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治理、社会公共安全维护与社会治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社会治理、社会风险防范与社会治理等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以期阐明中国社会治理的逻辑理路和实践取
本书旨在梳理康德批判哲学时期的信念论题。与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的二分法,以及“真善美”的三分法不同,本书视康德批判哲学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与信念哲学的有机统一。其中在理论哲学的部分,重点分析信念与知识、意见、认知的根本差异,以及康德由信念之维对至上的存在者的证成问题;在实践哲学部分,侧重考查康德之道德、信仰与既有
本书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向度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系统阐发历史唯物主义所蕴含的生态文明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论证其作为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科学理论工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而确立一种能够反映生态问题本质的、便于正确把握生态问题复杂性的总体范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和运用生态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剖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认识论、唯物史观、经济学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下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及其内涵的“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民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研
本书分上下两篇:策划篇和专题篇。策划篇阐述了主题党日的由来概貌,就主题党日安排部署、主题党日的文书起草作了专门论述。专题篇分9个专题,对理论武装、大兴调查研究、“过政治生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志愿服务、微党课等类型的主题党日怎么开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阐发。全书囊括开展主题党日工作的方方面面,注重针对性
全书从美丽中国的理论内涵、实践成就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入手,围绕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等主题,系统阐释了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展现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