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一个工人出身、刚出大学校门的女青年技术员参加工业建设为经,展开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工业战线生活的描写,形象说明了这一时期新中国建设工程的艰辛,描绘了肩负这艰辛任务的新中国工业建设者——工地上的党委书记、总工程师、工地主任、技术员、工人、广播员、通讯员等的英勇奋斗,刻画了他们的性格和心理,歌颂了他们在党的伟大光
本书内容包括赴解放区留别立群;苏联纪行五首;题书画册;忆樱桃树;和金静庵;泰山不让壤;贺友人在巴黎公社纪念日结婚;题画梅二首;咏梅;咏兰;赠国际友人;磐磐大器;访徐悲鸿醉题;赠张瑞芳等诗歌。
本书通过9号平炉甲、乙、丙班三位炉长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情节。丙班炉长秦德贵勇于革新,并在危急时刻,冒死救炉抢险保护了工厂。甲班炉长袁廷发为了维持自己劳模的优越感,与秦德贵产生了矛盾。乙班炉长张福全却在爱情上和秦德贵存在着纠葛。在三个炉长的矛盾中,小说又塑造了暗藏敌人李吉明的形象,他从中挑拨,使故事情节非常曲折。小说展现
本书是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为题材的小说,以复杂曲折的故事、精雕细刻的笔触,深刻再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各类人物的灵魂,同时反映了中国工人阶级成长的心路历程。小说从阶级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工商业的局限性等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曲折性。特定
本书深刻反映了内蒙古草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内蒙古自治运动和解放战争初期进行的尖锐复杂斗争。作品描写了察哈尔草原上小小的特固日克村发生的故事,以一支内蒙古人民的革命武装——明安旗骑兵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作为中心内容,又通过这支革命武装与牧民的广泛联系,描绘了草原生活的多方面场景。小说以深厚的情感、开阔的文化视野,把
本书内容包括:西湖、三株小杉树、礁石、珠贝、海带、高原、小河、小蓝花、小牛犊、泉、骑手、女司机、赛汉塔拉、草原婚礼、马头琴、乌珠穆沁马等。
本书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四川安县北斗镇。据传镇上何氏寡妇的祖坟下深藏岩金,各路江湖人物对此早已虎视眈眈,眼见何家衰败日显,余威尚存,时间,上至“上峰”,下至士农工商、僧道乞丐、土匪袍哥、娼妓政客,你方唱罢工我登场,场围绕争夺和保护金矿的惊心动魄的血战就此展开……
本书作品反映的是1894年到1901年即甲午战争后到《辛丑条约》签订的这一段时间的社会历史现象。以成都城外一乡镇为主要背景,具体写出那时内地社会上两种恶势力的相激相荡。对当时地方上的民俗风情、市民阶层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作了全面的惟妙惟肖的刻画,被誉为“小说的近代史”。
本书主要写的是在冀中平原、紧靠滹沱河南岸,一个叫五龙堂的村庄发生的抗日故事。1927年村民高四海和他十八岁的儿子高庆山主持农民暴动失败,高庆山负伤,被迫和一起参加暴动的中学生高翔离开故乡。1937年秋天,日军侵占华北。正在人民水深火热的当头,高翔、高庆山接受了党的使命,回到一别十年的家乡,动员群众,组织抗日救国会,整编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写武则天当政时代,秀才唐敖仕途失意,随妻舅林之洋出海,遍历四十多个国家。君子国,其人衣冠带剑,乐于谦让;白民国,个个相貌清俊、风流儒雅,实则不通文理;女儿国,男子反穿衣裙,以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以主外事;历经种种奇事后,唐敖终有所悟,遁入仙山小蓬莱……后半部写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