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的“微场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细胞”,是加强社会治理的“微单元”。基层治理体系是涉及发展与治理、活力与秩序双向互动的系统性工程,具有空间—规模—人口的适配性、规划—建设—管理的周期性、生产—生活—生态的宜居性、改革—发展—创新的驱动性、科技—文化—艺术的互动性、政府—社
(1)构建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理论评价体系;(2)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现状分析,包括总体情况分析和具体政策审计的审计要素分析;(3)理论指导实践,分析实践的不足,提出针对性完善建议;提炼实践的成果,完善理论评价体系;分析审计成果背后的规律,发挥防风险防未病功能。主要贡献:(1)系统性的研究了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理论评价体系。综
本书主要运用日本的外交档案、国会议事录与新闻报道,辅以美英缅等国档案和访谈资料,综合考察二战后日本援助缅甸的原因,揭示“二战”的历史影响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厘清历史影响之有无与生成机制,进而探析战后日本的历史观与亚洲外交,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历史和人、国家间的关系。本书通过研究发现,“二战”通过历史遗留问题、人际关系与历
本书由国家重点学科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反映中国思想史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本书内容涵盖先秦思想文化史、宋明理学、明清思想史、中国宗教思想史,兼及中国思想史研究动态与书评,比较全面地涉及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分侯外庐研究、先秦思想史研究专题、隋唐思想史专栏、宋明
康德美学的接受并传播,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与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意义极其重大深远。本书内容的铺陈与展开,采用史与论、纵与横、点与线相结合的方式。当代中国学人颖思康德美学,经历了曲折发展期、七八十年代的创造转换期、90年代以来的多元阐释期三大阶段。中国当代美学接受康德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兼及传统文化、存在论、
以汉画像石为主要载体的汉画既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又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由于具有实物描绘的特点,汉画作为史料更为真实形象。汉代倡导以礼治国,但关于礼器名物和礼仪实施的具体情况单靠文字资料难以真实再现,而当前关于汉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像分析、思想与观念信仰等方面的研究,把汉画作为史料专门对汉代礼文化
本书主要从七个方面对《后汉书》李贤注展开分析和讨论。一是李贤注训诂内容,大致包括注音、辨字、释词、分析语法、说明修辞、解句、考证名物典章制度、校勘、发凡起例、指明文献出处等;二是李贤注训诂术语,如注音术语、释词解句术语、校勘术语、破通假术语等;三是李贤注训诂方法,可分为求义的方法、释义的方法;四是李贤注引《尔雅》、郭璞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战略的关键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理性认识我国创新繁荣与创新泡沫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如何深刻理解技术引进放缓和创新加速发展并存的背后逻辑?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技术陷阱”?本书基于技术学习理论、演化经济学理论、罗斯托模型等经典理论,结合中国实践,构建创新阶梯模型;从宏观、中
随着研究视域的不断拓展,“翻译”不再仅仅指示语言层面的语际转换,更关涉包括中西方语言特征、诗学传统、审美理想与诉求、翻译诗学、翻译美学等方面在内的阐释与研究。古诗英译中,译文受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制约,既昭示文化适应的深广程度,又闪烁着文化权力的魅影。其意义在双重语境干预及文化权力的支配下发生“位移”,故而译出的古诗韵致不
先秦儒家是儒家的发源,后来整个儒家的发展都是在其奠定的规模之上展开的。本书主要透过对殷周之际到战国末期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围绕四对范畴:祖、帝,德、天,仁、礼,性、命等,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探索。本书运用范畴解析的方法,融训诂、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于一体,对于深入理解先秦儒学基本概念范畴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