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对于民族复兴、国家兴旺与个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复杂的、快速变化的现实世界,基于跨学科的创新教育,特别是基于科技人文融合的创新教育,更加凸显其教育实践生命力。
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之所以能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一方面源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生长于相应的科技融合创新活动并接受其检验,另一方面则源于科技人文融合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的观念互启、方法移植、思维碰撞,以及默会认识中不同"觉知"的融合。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要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当然需要转化为相应的、不同形态的课程、教学与评价,亦即以相应课程开发及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等为基础。
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究竟能否发挥作用,还需要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为此,通过义务教育小学段项目化科技人文融合教学实践、初中段学科教学渗透科技人文融合教学实践、高中段跨学科实验科技人文融合教学实践,论证了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融合方式及其途径是丰富多样的。就融合载体形式而言,科幻画教学、科学摄影教学、科学微视频教学等,在促进学生科技人文融合创新能力的发展上,都有着巨大的实践探索空间。
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学报》《比较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研究与实验》等杂志发表论8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
绪 论 4
一、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研究的相关概念 4
二、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研究的内容架构 8
第一章 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价值追问 11
一、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时代价值 11
二、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社会价值 12
三、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个体价值 13
四、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学科价值 15
第二章 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基本前提 19
一、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学科视野 19
二、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 21
三、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中的数学学科 25
四、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中的人文学科 34
第三章 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内在学理 37
一、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心理学根据 37
二、思想与观念的相互借用与启发作用 39
三、不同学科方法的相互迁移与相互补充 42
四、基于脑科学研究及默会知识论的分析 45
第四章 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可能途径 47
一、基于学科教学的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 47
二、基于项目课程的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 52
三、基于科技场馆的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 54
四、基于社会支持的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 57
第五章 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项目课程开发 62
一、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项目课程开发价值 62
二、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项目课程开发思考 65
三、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项目课程开发模式 67
四、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项目课程开发例析 71
第六章 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 74
一、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价值 74
二、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发现与提出问题学理分析 77
三、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发现与提出问题教学策略 83
四、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发现与提出问题教学例析 87
第七章 基于科学技术史的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 91
一、科技史是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91
二、基于科技史科技内涵的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 93
三、基于科技史人文意蕴的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 98
四、基于科技史认识属性的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 104
第八章 基于不同艺术载体的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 107
一、科技+艺术是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107
二、基于科幻画的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探索 110
三、基于科学摄影的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探索 119
四、基于科学微视频的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探索 127
第九章 基于跨学科实验的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 138
一、跨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138
二、跨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41
三、跨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44
四、跨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149
结 语 152
一、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本质再问 152
二、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教育的实践限度 154
附录一 中小学工程教育的价值、内容与途径 157
一、中小学校开展工程教育的重要价值 157
二、中小学校开展工程教育的基本内容 160
三、中小学校开展工程教育的实践路径 164
附录二 学生创造力评价相关量表及问卷 167
一、学生创造力倾向测量量表 167
二、学生创造性思维测量问卷(前测) 170
三、学生创造性思维测量问卷(后测) 174
后 记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