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是苏州评弹艺术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长篇经历了艺人、文人、听客、出版商等众多群体的集体建构,形成了以相对固定的情节为骨架和开放式的故事框架为编创空间的特殊叙事模式,这使长篇成为一种集文学性、生活性和教化功能于一身的通俗文学样本。《浮世精绘:苏州弹词长篇中的江南社会》以弹词传统长篇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着眼于“
本书是海德格尔为了申请马堡大学的哲学教授职位,而提供给马堡大学的哲学家那托普的研究纲要,因而被称为“那托普报告”(Natorp-Bericht)。跟随那托普读博的伽达默尔读到这份手稿之后,为海德格尔的哲学天赋折服,两次转学跟随海德格尔学习。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认为,如果要彻底理解西方-基督教的历史及其创造性,要在其来源
《胡塞尔现象学》是目前国际现象学领域最为活跃、最为前沿的现象学家丹?扎哈维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作为导论不失其深刻,同时又很适合研究者和高阶爱好者,是一本既专业又易读的胡塞尔思想概述和导论。扎哈维以清晰的框架,阐述了胡赛尔的早期意向性、中期先验现象学与后期时间性和生活世界等思想,从胡塞尔哲学的整体出发,抓住胡塞尔在各个阶段
本书自出版以来,在英语世界一直被公认为了解《塔木德》的最佳导读。《塔木德》是继《希伯来圣经》之后最重要的一部犹太教典籍,但因其内容庞杂、卷帙浩繁,非专业读者不容易通读或难以把握要领。有鉴于此,本书对整部《塔木德》进行全面检阅、精心去取,以清晰条理的纲目和通俗平实的语言将其要旨展示出来,学术性地总结了《塔木德》中包含的关
人如其食?什么食物揭示我们如何生活以及在与其他人群相关时如何思考自己?为什么人们强烈依恋自己的烹饪而讨厌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在对日本人稻米的重要意义的迷人的描述中,《作为自我的稻米》检验了日本人在与其他民族相关时运用主食的隐喻概念化他们自己。大贯惠美子追溯了日本人在历史过程中遭遇他者时中国人或西方人所产生的自我概念的变
《中国佛性论》以中国佛教思想核心之一的佛性论为主题,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全局着眼,将佛性论置于广阔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佛性思想流传、发展的全貌。全书对中国佛教之佛性的起源、演变和思想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了中国的佛性思想与印度的佛性学说的差别,并借以探讨佛教中国化的成因和表现。本书是我国学术界第一部
西季威克将自己的政治学研究分为三种类型:分析与演绎研究,体现在《政治学要义》中;对欧洲及其殖民地宪制的比较研究,作者生前尚未完成;对政体演化的发展研究,便是本书。作者在本书中梳理了从史前时期直至19世纪末欧洲政体的发展,探讨了历史上各种有代表性的政体形式,如古希腊城邦制度、罗马共和国与帝政、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城市自治,
上海被称为“国际性大都市”“魔都”,其本身即具有“现代性”的突出表征,但在宏大叙事之外,上海是否有更多面向的“现代性”表现呢?本书作者运用自身特有的细腻与绵密的感知与分析,抽丝剥茧摄影与上海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从四个侧面探讨了近现代以来摄影对上海形象的再现与建构,塑造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上海的“四张脸孔”。摄影及其作品成
本书通过对仪式、媒介的理论阐释,以及对传统节日的仪式传播实践的描写与传统节日中的民俗展现,将有关民族文化的种种想象落到实处,以期形成文化的想象共同体,进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此外,本书也通过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与建构,期望超越多年来传播学领域以西方的理论概念为主诠释中国本土问题的情形,建构本土的理论解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