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崧诗歌研究》包括绪论、正文与小结三部分。绪论部分考述陈维崧诗版本及存诗情况,综述陈维崧诗歌研究现状。正文六章,包括“阳羡的地域人文与陈氏家族””陈维崧交游考述””陈维崧诗歌的思想内容””陈维崧的乐府诗和古近体诗研究””陈维崧诗歌的唐风宋调”以及”陈维崧的诗学理论与批评”,主要从陈维崧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体裁、风格
本书在语言类型学理论指导下探讨现代汉语代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问题,包括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人称代词及其相关形式,主要取得以下进展:第一,进一步证明汉语的个体一类、属性一指称是相关、交叉的概念,而非上下位概念;进一步证明个体指是汉语中高度发达的范畴,其典型的范畴标记是量词。第二,通过考察指称概念编码程度的跨方言差异
现实发生的生态危机及其各种挑战促使人们探寻新的发展道路,从而通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境界。在中国如何实现绿色转型的语境和背景下,本书聚焦中国绿色发展道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以及有何价值展开研究。
本书正是以认缴制改革为背景,引入传统债法与公司法的分析视角,在大数据统计认缴制改革后出资纠纷基础上,分析目前配套立法供给缺陷、司法审判困境的问题,以债法框架进行逻辑延展,结合债法以及公司法资本亏空理论,对认缴制下出资法律关系热点难点问题逐一检讨,并为立法者、司法者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本书分为三编,共10章,从美学史、文论、美学原理研究三个方面呈现蒋孔阳的美学思想。学术思想:蒋孔阳美学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美学问题的典范,弘扬蒋孔阳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战略意义。学术创见:第一次系统梳理蒋孔阳的文艺理论研究方法论(第四章);第一次系统梳理蒋孔阳的形象思维论(第五章);第一次从解决“
本书系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昆曲文化身份问题的理论专著,针对学界存在的矮化昆曲的诸种情况,本书立足跨文化的理论视野,借鉴西方文化研究中“文化身份”理论,从分析昆曲长期被误读的原因入手,探讨了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语境中昆曲文化身份回归的过程与策略;从国家形象建构的角度重新解读与定位昆曲的文化身份,探讨昆曲文化身份的跨学科、跨文体
新世纪以来,江西文学创作立足红土地,在从璀璨的宋代文化的辉煌中找到积极的文化传统,将厚重的历史、文化、生态互相融合,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地丰富、拓展着赣鄱文化性格的内涵与外延。其中有脱贫攻坚后的乡村振兴书写、陶瓷文化的现代开拓与诗意弘扬、城市个体的内在勘探、儿童文学的生命追求、历史文
本书以南非为例,向读者讲述了黑人学者、尤其是黑人女性学者在学术道路上所经历的挫折、歧视与不公。那些在学术界被轻描淡写的歧视行为,常常根植于机构的力量,唯有通过改进和重构大学的身份和功能才能予以矫正。
元杂剧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趣,同时也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是元代社会的“活化石”。尽管对于它的研究成果非常繁杂,遗憾的是,传播作为其存在方式的最好证明和实现价值的主要手段却往往被研究者们所忽略。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传播学视角,将杂剧艺术视为重要的传播媒介,通过拉斯韦尔的5W模
中国高铁仅用12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形成正向设计能力、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赶超过程,跻身全球少数具备先进工程设计建造、装备开发制造和运营组织管理技术的高铁强国之列。本书力图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和规范的实证分析,揭示中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典型事实,提炼中国高铁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发现这些成功因素的作用机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