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史》,又名《情史类略》、《情天宝鉴》等,为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从各类文献中辑录的有关爱情故事的短篇小说集,计二十四类,八百八十余篇,既有“情贞”“情缘”“情私”“情侠”“情豪”等类对现实世界男女悲欢离合、情痴爱癖的生动描绘,也有“情鬼”“情妖”“情外”“情通”“情迹”等类将男女之情扩充至世间万物的不情之情的精彩描摹,是
本书稿以京东文人集团为研究对象,采用群体研究的中观视角,在充分梳理学术史和调查文献的基础上,考察京东文人集团自觉结盟的思想特征与活动方式;考索“东州逸党”命名的深层原因,揭示京东文人集团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与思想分歧,全面呈现文人集团的面貌;在儒学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探讨孙复、石介等京东士人“破立结合”的思想与策略。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来埋头浸淫红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的一次梳理。本稿为红学领域的“靖藏本辨伪”专题研究论文。自1964年俞平伯收到毛国瑶第一封信开始,靖藏本在红学研究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者认为,靖藏本“伪作”一说虽然前人早有主张,但未有详细展开,因而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红学资料不断发掘,同时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明初南京城的营建,以墙的建筑形态,诠释了都城作为国之中土的法统秩序,反映了朱元璋追求宅中图大的思想历程,以实现其大明开国都城传统意义上的居于中心,谋划四方。 本书从理念、规划、建制、修筑等层面,对明初定都、建都诸问题作了系统梳理,尤其对两京制与中都的立废、城市布局与建筑等级、南京两次城建与国之中土的关系作了细致阐释;并
汉字有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其字体演变的过程非常复杂。启功先生在写字、看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比如大篆、小篆、籀文、隶书,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等等。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启先生把这些问题都记下来,1961年开始写,在写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往往又会带出另一个问题,后来渐渐地,就形成了这本书。1964年由
《周易》被誉为“第一国学”“群经之首”,是中华经典中的经典,集中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质,型塑了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模式,影响后世数千年。易学名家、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复精心择取《周易》中深富智慧、最具代表性的段落近百句,以权威的释义、精当的解读,剔掘出蕴含在《周易》中的文化原型、微言大义和哲理哲思,并紧贴当下读者关心的内心话题,
本书分专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地理、历史、文字、建筑、文学、艺术、器物、中外交流等领域,被数十所高校列为对外汉语专业及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教材或辅助教材,2015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本书分专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地理、历史、文字、建筑、文学、艺术、器物、中外交流等领
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从《史记》中选取最具警策意义、影响后世深远并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解释扩展,化专深的学问为雅俗共赏的语言,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关于《史记》的一个精读本,读者可以借此了解、掌握和领悟经典中所含括的社会文化意义与先贤的哲思,同时也可使读者反观自身,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从经典中收获愉悦和智慧。
本书就古籍施予建构现代社会的多项作用,分为政治文化遗产、知识文化遗产、学科制度遗产三个方面,深入对民国古籍身份变迁的研究,通过在政治、文化、学术三大场域中“变”与“不变”的自我赋值过程的梳理,揭示了古籍实现现代转型、参与现代社会建构的历史图景。在新旧交替的民国时期,虽然文字内容上承递原始面相的古籍,一般被视作“过去的”
《传习录》是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论学语录与书信集,是阳明心学的经典,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经典,其中有许多充满思想智慧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的经典语言。《传习录百句》,择取和提炼了《传习录》且适当采用《王阳明全集》中的部分经典语句,并结合阳明的思想做了启人心智的解读,举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心学核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