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黄朴民先生解读历史风云人物的文章四十六篇。其中,部分文章曾于不同时期发表在各大报刊杂志上,部分文章为作者新作。文集中每个历史人物都单独成篇,结集时,根据主题将文章分为六个板块:先哲的睿智、国士的卓识、王霸者的多张面孔、历史的镜鉴、才性离合、英雄的命运。收录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如先哲有老子、孔子,国士有韩
本书分为6章,内容包括:判决书结构、判决书说理、判决书结构与判决书说理、我国判决书结构及其说理性、我国判决书文本结构及其说理性、影响判决书说理性的其他因素。
本书力图还原黄金部队40年光辉历程,在立足原三总队、十二支队的资料基础上,克服疫情影响,走访自然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原黄金指挥部)、西宁中心(原黄金六支队)、廊坊中心(原二总队),并通过网络收集哈尔滨中心(原黄金一总队)、呼和浩特中心(原黄金二支队)、海口中心(原黄金九支队)等各师团级单位历史资料。
本书立足于近代以来劳工的相关报道、调查、记录及各大企业档案资料,剖析近代劳工抚恤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由传统社会家庭抚恤向近代社会保障转型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对西方制度的模仿与借鉴,也有对传统方式的沿袭与调适,更有生存压力下劳工的声诉和抗争。政府、社会、企业、资本家、劳工等不同力量在此过程中进行了诸多博弈和妥协,加之
本书集中探讨这一论题:我们如何能够在既不接受语言实在论、又不向任何一种语言唯心论示好的情况下,设想语言和实在的关系?维特根斯坦并不像其他语言哲学家那样,先将语言和实在视作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然后再试图在二者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他另辟蹊径,将这种引发无限纷争的二元对立模式抛掷一边,转而从作为语言使用者的人如何在其诸多生活
本书稿是对《前进报》和《工人之路报》两份报纸的资料整理与分类。第一,《前进报》(Вперед)是1925年12月18日至1926年5月28日,在苏联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纸。主办者为旅俄华侨协会筹备委员会,读者也为19世纪末始移居俄国的华侨或赴俄华工。本部分书稿的主要内容:主编者撰写“导论”:1、介绍该刊出版经过及其影响。
本书主要是基于“新唯物主义”视角探析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通过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深度耕耘,对一系列关涉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基本问题作了澄清。这些问题包括: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问题意识、论域、主题和变革逻辑,以及马克思哲学对传统西方哲学理论建制的瓦解和超越。本书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
贵阳学刊由南京大学教授李承贵、向淑文主编,每年出版一辑。本辑收集了王阳明心学研究论文共17篇。主要分为8个板块,即“阳明心学之理论研究”“阳明心学之应用研究”“阳明后学研究”“阳明心学的历史研究”“阳明心学与佛老关系研究”“阳明心学相关问题考辨研究”“王阳明心学研究方法”“新鹅湖之会”。内容涉及王阳明心学义理、王阳明心
“廉”是中华传统伦理的重要范畴,也是儒家政治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在“何为廉”、“为何廉”及“何以廉”问题上有系统阐释。从理论层面看,“廉”是立人之大节,治国理政之基础。儒家廉德思想的构建,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哲学基石,以民本思想为政治基石,以仁者爱人思想为人伦基石,以公私义利理欲之辨为价值基石。同时,其丰富内涵又通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结项成果。专著研究对象为志愿服务文化,经过前期调研,在全面收集、深入研读、系统分析国内外志愿服务文化相关文献基础上,遵循由理论到实际,由历史到现实,由抽象到具体,由定性到定量的研究脉络,探讨志愿服务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关系,厘析我国志愿服务文化思想渊源,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志愿服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