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水平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物流业起步较晚,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均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物流作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的子系统,其本身规模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必须用系统的观点来组织复杂多样的物流活动,而做好物流系统的规划是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来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积累和系统总结,作为物流规划原理课程的讲义和主要参考书,已应用于广州大学2008~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约400人,并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书与同类教材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注重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不同空间尺度来阐释物流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别于现有教材多从微观企业和管理视角切入,突出和强化了规划的空间属性;二是注重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的全面系统分析,增加了规划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把抽象的规划理论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三是注重吸收物流规划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参阅大量国内外现有物流规划教材的精华,也吸收了编者团队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实现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
全书共十一章,从内容上可以归纳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对物流系统和物流系统规划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总结梳理了物流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模型方法;第二部分(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详细阐述了物流系统发展战略规划、物流系统空间布局规划、物流节点规划、物流通道规划、物流网络规划的原则、主要内容及其规划流程:第三部分(第九章、第十章)从中观和宏观层面,系统介绍了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和区域物流系统规划的内容:第四部分(第十一章)从物流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视角出发,阐释了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的新理念。
全书由千庆兰负责统稿,各章的撰写分工如下:千庆兰编写第一章;陈颖彪编写第二章和第九章;陈晓越编写第三章、第十一章;千庆兰和翁艺丹编写第四章;宋建阳编写第五章;千庆兰和张嘉欣编写第六章;千庆兰和匡捷编写第七章:千庆兰和李乐洁编写第八章;千庆兰和田径编写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