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主要研究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理论问题,共有十二个理论研究视角,这些理论视角主要来源于认知科学中的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方面。本书即对这些理论进行阐释,又探索论证其对地理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与意义,并尽可能给出相关的操作方法。
本书是一部研究通过地理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著作。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几千年来它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源头。例如,数学、哲学、历史学、天文学、几何学、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水文学、资源学、环境学、生物学、城市规划学、旅游学、民俗学、人口学、语言学、文学、军事学等学科,或者受益于对地理学的研究,或者直接从地理学的研究中分化出来,历史上许多具有创意的伟大学者都对地理学情有独钟。今天,地理学依然肩负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依然是一门启迪人们的思维、融合所有人类文化、增进公民环境素养、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于经济发展、不断创新和发现的学科。在教育领域,地理学科本身具有极为广泛的联系性,从广度和深度上可以向任何社会、自然学科延伸,地理教材中知识的趣味性和难度也比较适合青少年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同时,地理学科本身的许多内容具有不确定性,这给学生留出了丰富的想象创意空间。正因为如此,在创新教育方面,地理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本书还是一部探讨培养创造力的多向度思维方法的书。多向度的思维方式有两层意义:第一,创造思维并不局限在发散思维等几种思维形式中,任何思维形式在创造意识和创新需求的驱动下都会转化为创新的工具,都可以运用于创造活动之中,因而多向度地引导学生掌握思维方式,是创新通识课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原则。第二,本书第十三章中对十余种与创新思维有关的逻辑思维类型进行了介绍。这十余种逻辑思维方式整合了几千年来人类逻辑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研究的成果,将它们纳入同一性解决问题的体系中,对比单向度的思考,多向度思维方式能够发散性地提示思考问题的思路,并能富于创意地修正原有问题,解决新问题。
本书重点阐述思维科学对地理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并对创新教育培养问题给出一些建议,借此来弥补我国学校中对思维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不足。有地理教育专家认为,地理教育(包括地理创新教育)不应该将精力花费在对心理学、逻辑学等认知思维科学方面的研究上,而应着力对地理思维方式或规律进行研究。但是,每一门学科的思维方式最终都会归于同一性的抽象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地理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只是局限在地球表层的特定时空中,地理学者在进行地理思维时,归根结底,是在运用那些抽象的思维方式进行具体地理问题的思索。地理独特的思维形式包括: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地理系统或地理综合体、地理要素的分布格局和尺度、地理区域特征、区域地理要素时空分异与演化、地理位置、地理系统的循环和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地关系)、地理图形思维等,但其他学科的术语中也有“位置”、“要素”、“联系”、“影响”、“综合”、“时空”、“分布”、“尺度”、“区域”、“区域特征”、“系统循环”、“控制”、“图形”等概念,各学科涉及的这些概念,究其本质,具有共性,甚至人地关系的问题也被生物学、医学、经济学、人口学、历史学、哲学、物理学、环境学、化学等学科关注和研究,而非地理学科独有,唯一的区别是各个学科研究的物质对象、形态、种类、结构、时空的特定位置、时空尺度不同。因此,无论是研究地理思维,还是研究地理教育,都必须对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和认知规律进行探究,如果一个地理教育学者和教师对抽象的、一般意义的思维形式缺乏认知,就很难深刻理解地理特殊的思维形式及地理教学的特殊性,也很难进一步解释、深化、创新地理学科教育体系。
前言
第一章 创新与教育
第一节 有关创新的概念
第二节 创新思维过程的特征及其评价
第三节 创新过程中知识信息的自组织加工
第四节 教育的传承与创新教育
第二章 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设计
第一节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第二节 地理要素种属、属性关系的发散训练设计
第三节 地理要素因果关系的发散训练设计
第四节 地理要素对立关系的发散训练设计
第五节 地理要素表里联结关系的发散训练设计
第六节 地理要素的归纳、演绎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