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北京建成区空间扩展概况
2.1 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
2.2 北京建成区空间扩展分析
2.3 北京建成区空间扩展特征
2.4 北京四大功能区用地变化
2.5 小结
第3章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格局和特征
3.1 产业与就业空间结构
3.2 人口与居住空间重构格局和特征
3.3 商业空间重构格局和特性
3.4 交通空间重构格局和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过程
4.1 产业与就业空间重构过程
4.2 居住空间重构过程
4.3 商业空间重构过程
4.4 交通空间重构过程
4.5 小结
第5章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的解释
5.1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的解释框架
5.2 北京城市基本部分辨识及其空问配置
5.3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的相互依存关系
5.4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的影响因素
5.5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影响因素的模型检验
5.6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
5.7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可能的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查看全部↓
城市空间结构是就业、居住、商业和交通等城市功能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及其空间组织的作用结果,其自身形态亦对城市功能的发挥起到重要反作用。因此,将外在表征和内在功能相结合的“城市功能空间”,是理解城市发展规律的重要视角。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承载城市功能的就业空间、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和交通空间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功能格局的变化过程一方面受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城市规划、产业政策、土地利用、亚奥运会举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多地呈现出一种人为主动干预下新秩序的建立,即明显的重构特征。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理解这一迅速变化的过程显得必要且紧迫。
本书基于“格局一特征一过程一机制”的研究思路,综合利用北京市多年的企业数据、经济普查数据、人口普查数据,以及住宅、土地出让等数据,借助投入产出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在剖析北京市建成区空间扩展特征的基础上,分别从就业空间、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和交通空间四个方面对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现象进行研究,深入考察重构的格局和特征,详细阐述重构的过程,并系统揭示重构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本书既是对城市功能空间重构研究的进一步丰富,也是促进北京城市功能科学转型和合理升级的重要依据,更可为我国其他大城市科学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主要结论如下:
(1)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明显。具体表现为:制造业空间布局郊区化明显,经历了“极核式一圈层式一点轴式”的重构过程;第三产业空间布局向心集聚明显,经历了以商业为主的“三足鼎立的组合型单中心”到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三足鼎立的多中心”的重构过程:就业空间经历了“带状模式一极核模式”的重构过程,由集中于长安街一线带状区域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转移;人口的居住空间格局经历了“单峰火山口式”向“多峰火山口式”的重构过程,呈圈层梯度推移式辐射扩张,或沿放射状干道外向发展;居住空间分异明显,其同质性特征减弱而异质性特征不断增强:商业空间伴随产业和居住空间的扩张,由传统的“三足鼎立”发展为“3+X”的重构格局,即形成以三个标志性商业中心和多个次中心为代表的商业空间格局;交通空间经历了“棋盘式一棋盘环状式一棋盘蛛网立体式”的重构过程,并以快速路和地铁空间为载体呈现出立体化的特征。
(2)就业、居住、商业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空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并随着城市基本部分及其空间配置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城市基本部分的空间配置决定了基本就业的空间配置,进而影响居住的空间布局;商业空间进一步围绕就业和居住空间分布,为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服务;而交通将就业、居住和商业联系起来,对居住地和就业地的选择以及商业空间的配置产生影响。从而,城市的就业空间、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和交通空间形成了一个依存发展的综合体,也造就了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基本部分的变化导致城市功能空间格局随之变化。随着北京城市基本部分逐步向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转变,其城市功能空间整体上表现出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和网络化、由地方层面向区域和世界层面不断复杂化和高级化的重构特征。
(3)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更多地表现为政府主导下对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的主动干预,由支撑其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部分及由此衍生的非基本部分所决定。重构过程中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功能提升和市场力量下的地租、集聚和扩散作用以及城市四大功能空间相互作用成为推动城市功能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经济发展、制度空间作用、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和重大事件等因素在这一机制下共同影响着北京城市功能空间的重构过程。
本书从城市所承载的就业、居住、商业和交通四大基本功能及其空间配置来解构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为理解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提供了清晰的分析框架。将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应用于城市功能空间重构的研究,并探讨城市各功能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对已有研究的有益补充。
查看全部↓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北京建成区空间扩展概况
2.1 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
2.2 北京建成区空间扩展分析
2.3 北京建成区空间扩展特征
2.4 北京四大功能区用地变化
2.5 小结
第3章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格局和特征
3.1 产业与就业空间结构
3.2 人口与居住空间重构格局和特征
3.3 商业空间重构格局和特性
3.4 交通空间重构格局和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过程
4.1 产业与就业空间重构过程
4.2 居住空间重构过程
4.3 商业空间重构过程
4.4 交通空间重构过程
4.5 小结
第5章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的解释
5.1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的解释框架
5.2 北京城市基本部分辨识及其空问配置
5.3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的相互依存关系
5.4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的影响因素
5.5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影响因素的模型检验
5.6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
5.7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可能的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