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基于国际反补贴背景,围绕我国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面临的核心问题展开阐述与分析,主要包括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的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成果,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的一般作用机理及其产生的影响效应,全球及主要国家与地区反补贴政策实施现状和反倾销与反补贴联动实施的现状特征与趋势,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和方法内容体系的构建与设计,政策建议等。
《我国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政府宏观管理相关领域的广大读者。我们希望通过《我国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的介绍与分析,使广大读者对我国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实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期引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共鸣,同时为我国贸易救济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对补贴与反补贴的研究历来是国际贸易关系中重要的问题之一,自17世纪以来,补贴与反补贴就一直为国家的决策者所关注。和倾销一样,补贴是随着产品交易国际化即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当前,在新的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政策和规则下,贸易摩擦与贸易政策冲突的领域已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知识产权扩展,由传统产业的低附加值产品向高技术产业的高附加值产品转移,由反倾销调查的企业微观层面向反补贴调查的政府宏观层面聚焦等,这将直接影响一国政府贸易救济的战略决策及其政策设计,冲击一国的贸易安全、产业安全乃至经济安全。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连续19年(1996~2014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9年(2006~2014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1995~2014年,我国共遭受反倾销调查1050起、反补贴调查90起,仅2014年一年我国所受到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就有97项,然而,1995~2014年,我国对国外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总共只有91项,其中反倾销调查84项、反补贴调查仅7项。数据表明,我国不仅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处于不利局面,在贸易救济决策及政策实施方面也处于被动局面。以上表明,我国面临的反补贴形势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全球反补贴案件中有70%以上是针对我国,我国已成为反补贴指控的头号对象国,截至2014年年底,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南非、印度和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了90起反补贴调查,其严重影响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国家整体经济安全;另一方面,在应对国外高频度反补贴调查的同时,为保护国内产业、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维护公平的贸易秩序和国家经济安全,我国也开始合理规范地逐步使用反补贴政策,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国外补贴进口产品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但是由于我国反补贴立法较晚、反补贴实践经验相比反倾销明显缺乏,加之我国一贯坚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仅对外发起7起反补贴调查,其说明基于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的合法规则,在全球贸易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和贸易保护长期存在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反补贴也面临潜在的重大政策需求。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共振,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在此背景下,贸易保护又被提上各国政府的政策选项,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日益高涨,并且出现新的趋势与特征。反补贴政策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有利于恢复和促进国际贸易的公平与自由;但运用不当,则会成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近年来,我国商务部已经对部分反倾销案件的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进而了解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反倾销政策实施以后到底对涉案国内产业救济效果如何。但是,由于反补贴政策实践经验的缺乏,其产业救济效果到底如何,亟须商务部门进行评估和论证。因此,结合新的国际贸易形势及国际金融环境,研究我国实施反补贴政策的评估问题,可满足我国政府贸易政策的现实需求。
反补贴政策的实施与评估也是一项跨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涉及管理、经济、法律、政治等多个学科。每一个具体的反补贴案件都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整体而言,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内产业、提高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护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和贸易环境,就需要采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一套完善的反补贴评估方法体系,为政府反补贴调查机关进行反补贴政策决策提供参考。同时,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快了我国经济改革和政府职能从计划到市场转变的步伐,制定完善的反补贴政策也成为我国贸易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重要环节。“立足中国实践、促进合作发展、关注社会责任”是我国未来若干年解决管理科学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伴随着我国公共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深入发展,反补贴政策问题的研究将孕育新的变革方向。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与思考我国反补贴政策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探索与创新设计我国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的评估方法体系。
查看全部↓
乔小勇,1983年生,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青年百人”提升计划入选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中国科学院中丹学院公共管理硕士(丹麦籍)兼职研究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贸易救济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近些年来,主持项目6项,参与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1项、地方政府委托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原铁道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地方政府委托等项目近30项;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新贸易保护趋势下我国政府实施反补贴的政策需求性与现实必要性
1.1.2 反补贴政策体现的动态性、系统性与学科交叉性
1.1.3 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深入发展为我国反补贴政策赋予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1.1.4 国际与国内反补贴背景
1.1.5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公平贸易理论
2.1.2 产业损害理论
2.1.3 反补贴与产业救济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反补贴政策实施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
2.2.2 反倾销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3章 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反补贴政策实施条件分析
3.1.1 反补贴政策实施的前提
3.1.2 反补贴政策实施的法律程序
3.1.3 反补贴政策实施的一般原则
3.2 反补贴政策实施的作用机理
3.2.1 反补贴政策实施价格作用机制
3.2.2 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传导过程
3.2.3 反补贴政策实施直接贸易效果
3.2.4 反补贴政策实施间接经济效果
3.3 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影响效应
3.3.1 贸易救济和产业救济效应
3.3.2 继发性保护效应和国家间的报复效应
3.3.3 贸易保护的示范效应
3.3.4 政策干涉与经济控制效应
第4章 国际反补贴政策实施现状特征及趋势
4.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补贴政策实施现状特征及趋势
4.1.1 美国反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与特征研究
4.1.2 欧盟反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与特征研究
4.1.3 加拿大反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与特征研究
4.2 国外对华反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特征与趋势
4.3 基于与反倾销比较的我国反补贴政策实施现状特征
第5章 国际反倾销反补贴政策联动实施现状特征及趋势预测
5.1 全球反倾销反补贴联动实施现状
5.1.1 反倾销反补贴联动实施总体状况
5.1.2 反倾销反补贴联动措施分布差异
5.2 典型国家及地区反倾销反补贴联动实施特征
5.2.1 美国反倾销反补贴联动实施概况
5.2.2 欧盟反倾销反补贴联动实施概况
5.2.3 中国反倾销反补贴联动实施概况
5.3 反倾销反补贴联动实施趋势分析
5.3.1 反倾销反补贴联动措施时间序列预测
5.3.2 反倾销反补贴联动实施趋势演变
第6章 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6.1 评估目标、原则与对象
6.1.1 评估目标
6.1.2 评估原则
6.1.3 评估对象
6.2 评估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6.2.1 指标选择原则
6.2.2 指标体系内容与各指标含义
6.3 评估指标的筛选与构建
6.3.1 基于(主观)聚类分析的评估指标筛选与构建
6.3.2 基于(客观)关键影响因素的评估指标筛选与构建
第7章 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标准体系设计
7.1 评估标准的构建原则
7.2 组合评估标准的确定依据
7.2.1 事实专向性标准的确定依据
7.2.2 损害救济标准的确定依据
7.2.3 损害恢复标准的确定方法
7.2.4 主要原因标准的确定依据
7.3 不同类型产业发展评估的确定方法思考
7.3.1 新兴成长型产业发展标准确定方法思考
7.3.2 成熟型产业发展标准确定方法思考
7.3.3 衰退型产业发展标准确定方法思考
7.3.4 国内产业类型识别方法
第8章 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方法体系研究
8.1 基于组合评估标准的评估方法体系研究
8.1.1 补贴确定的评估方法研究
8.1.2 补贴幅度确定的评估方法研究
8.1.3 产业损害认定的评估方法研究
8.1.4 产业损害幅度确定的评估方法研究
8.1.5 因果关系确定的评估方法研究
8.2 基于前后对比政策评估理论的IBACM评估方法体系研究
8.2.1 IBACM评估方法概述
8.2.2 评估值的综合计算方法
8.2.3 影响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的其他因素分析
8.2.4 去除其他因素影响的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方法
8.2.5 评估方法计算步骤及适用范围
第9章 反补贴政策产业救济效果评估方法案例应用
9.1 中美铜版纸反补贴案件产业救济效果评估案例分析
9.1.1 铜版纸案件的反补贴调查程序
9.1.2 反补贴政策实施的关键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9.1.3 案件调查期内美国与中国国内产业发展基本状况分析
9.1.4 补贴的认定与补贴幅度的确定
9.1.5 产业损害的认定与产业损害救济幅度的确定
9.1.6 补贴与产业损害因果关系的确定
9.1.7 产业救济效果综合评估结论
9.2 基于IBACM方法的国内某案件产业救济效果评估案例分析
9.2.1 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9.2.2 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标准确定
9.2.3 去除其他因素影响的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9.2.4 反补贴政策实施产业救济效果的评估结论
第10章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