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时代与玉文化》是一本探讨中国玉器时代形成背景、过程与分期、分区特征的专题性著作。它详尽地分析了中华大地第四纪以来自然环境的变化过程,与中华民族先人形成、成长途径,以及在天时、地利与人智极优越的条件下,导致出现玉器时代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作者以较大的篇幅论述了玉器时代主要区域的考古学文化的玉器器型、特征以及古玉器作为一个伴随与推动时代前进的标志性物体的文化内涵。《中国玉器时代与玉文化》还探讨了我国不同地区相互间玉文化的关系与影响,也尝试性地论述了史前时期若干地区的人口与玉器数量的估算。
关于“玉器时代”的提出,大致是近20多年来,当代学者们受东汉袁康《越绝书》的启发,结合我国独特的玉文化影响,而萌生出“中国玉器时代”的命题与设想。《越绝书》关于我国在史前时期历史阶段的划分,有一段清晰而明确的论述:
“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官室,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臧。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圣德。”(《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
正是在这2000多年前的观点影响下,当代不少学者都认为,中国在史前时期,大致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后期,在中华大地上存在过一个历时1500年至2500年的玉器时代,大致与黄帝时代同期。这些学者中,如牟永抗、吴汝祚先生早在1990年就提出了“玉器时代”这一新颖观点,认为史前“玉器时代”的存在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特色。杨伯达先生在其论文集《巫玉之光》中也曾多次提到有关“玉器时代”的观点。曲石先生早在25年前就有专著《中国玉器时代》系统地论述过。至于以图为主,书名为《玉器时代》的也有多本。如江伊莉、古方的《玉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9年);艾丹的《玉器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这都表明,玉器时代在当代中国已经引起国人的关注与共鸣了。
但这一观点,同样也引起了另外一些学者们的不同意见,认为作为“玉器时代”的提法,条件并不完全具备,不能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相并列。
学术上有不同看法,乃至于争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说明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学术民主、百家争鸣的民主时代。这无疑有助于学者们对学术真谛的探求。何况,这件事并不是一件需要马上做出结论的事。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具体材料的丰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自然会得出更正确的结论。
我是一位热爱古玉,并密切关注考古学事业进展的老地理环境工作者。在关心与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也常感到有些问题似乎还交代得并不十分明白,总感到意犹未尽,不很过瘾。比如,玉器时代的到来,为什么会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后期出现?为什么一些范围很广、影响很大的古文化会突然消失?中华文明的源头为什么主要在黄河流域?黄土地并不很肥沃,华夏先民们为什么总是选择在黄土区域安家?还有一些更困难的问题,如史前原始社会的人口状况如何?究竟有多少人?史前古玉器的数量究竟在一个多大的数量级内?于是我查询资料,追源探究。好在我本人知识的长项就是研究环境变化与资源评价的。对环境的追询,也算是得心应手。而玉器是我的爱好,收藏古玉已经有30多年的经历了。对玉石(岩石、矿物)的辨认,从上大学起,就有些基础。于是我自觉在“玉器时代”这一问题上,好像应该做点什么。一种使命感不觉油然而生,于是就投入构思与准备之中。
查看全部↓
目录
第一章导论1
一、对美的追求是先民们制作玉器的主要动力1
二、中国具备构成“玉器时代”的全部要素2
(一)中华大地上古老坚强而智慧的先民2
(二)一次百万年一遇的难得的发展机遇2
(三)原始社会农业蓬勃发展,手工业显著进步3
(四)社会分化加剧,精神世界活跃,神权、族权、军权合3
三、玉器时代的出现是天时、地利、人智的必然结果5
参考文献5
第二章玉器时代的自然环境演变及其特征7
一、华夏民族是中华大地200多万年来培育的本土民族7
(一)巫山人是我们华夏民族最古老的祖先8
(二)周口店50万年的老居民——“北京人”9
(三)周口店的新居民——“山顶洞人”13
二、人类历史上一次难得的机遇——全新世大暖期的环境特征14
(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影响下的中华大地14
(二)全新世的气候特征与大暖期的到来15
(三)大暖期中华大地分区的环境特征与文化发展18
1.西辽河流域与燕山南北区18
2.长江中下游与太湖流域区23
3.黄河流域与中原区32
三、黄土地,华夏先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39
(一)黄土地,神奇的宝地40
(二)黄土宜居宜农的基本特质40
参考文献42
第三章玉器时代的社会发展与时代特征44
一、农业的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并为社会综合发展奠定了重要而稳定的物质基础44
(一)南方稻作农业的发展45
(二)北方粟、黍类农作物的发展47
二、早期村落的兴起,建筑业的出现与发展,促成了稳定而安居的社会生活49
(一)原始居民的早期建筑49
1.穴居式49
2.半地穴式49
3.窑洞式49
4.干栏式49
(二)原始居民的中、晚期建筑50
1.注重室内环境的整饰与装修50
2.建筑呈现多样化趋势:祭坛、神庙、积石冢出现50
3.中心聚落规模宏伟52
三、社会分工出现,专业手工业形成,社会贫富分化53
(一)社会分工出现,专业手工业形成53
1.制陶业的进步与发展53
2.编织与纺织业兴起55
3.为农业服务的石器制造更趋多样化56
4.玉器制造蓬勃兴起58
(二)社会贫富明显分化59
四、原始宗教迅速发展,宗教祭祀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60
(一)原始宗教形成,崇尚万物有灵60
1.原始宗教的形成与发展60
2.原始宗教的主要信仰61
3.萨满教对原始宗教的影响与内容62
(二)祭祀活动兴起,礼俗逐渐形成63
五、早期国家形成,文明曙光初现63
六、玉器时代典型区域的人口估算65
(一)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九州)舜禹时代的人口估算66
(二)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鼎盛期的人口估算66
参考文献67
第四章玉石分离与玉器时代的形成68
一、玉、石分离68
(一)玉、石分离及其内涵68
(二)中华玉器之源——兴隆洼文化玉器70
二、玉器时代的形成与特征72
(一)玉器时代到来的必要条件72
(二)巫觋们对玉器时代形成的主导作用72
(三)玉器时代的特征与意义73
(四)玉器时代的玉器变化趋势75
1.红山文化阶段76
2.良渚文化阶段76
3.龙山文化与齐家文化阶段78
三、史前玉器时代玉器数量的估算79
四、关于“玉器时代”的一次有益讨论80
1.“玉”就是“石”,玉器时代是石器时代发展的最高阶段81
2.玉石优良品质的发现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们的重大贡献82
3.原始宗教是新石器时代团结部落的重要纽带,神玉与礼玉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图腾与标志82
4.玉器时代玉器发展的基本特征83
参考文献84
第五章玉器时代的分期与前玉器时代85
一、玉器时代的分期85
二、前玉器时代87
(一)孕育期87
(二)初始期87
参考文献93
第六章玉器时代的发展期及其特征94
一、燕山北、西辽河流域发展期玉器94
二、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发展期玉器98
1.马家浜文化晚期玉器98
2.崧泽文化玉器98
3.北阴阳营文化玉器100
4.大溪文化玉器101
三、黄河流域与中原地区发展期玉器103
1.秦安大地湾文化玉器103
2.仰韶文化玉器104
3.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玉器105
四、玉器时代发展期小结105
参考文献106
第七章玉器时代的繁盛期及其特征107
一、玉器时代第一个高潮——红山文化玉器107
(一)红山文化主要古墓群遗址出土玉器108
1.牛河梁古墓群遗址玉器109
2.胡头沟、草帽山古墓群等遗址出土玉器114
(二)博物馆与民间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117
1.民间征集(博物馆)红山文化玉器117
2.民间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122
(三)红山文化中晚期玉器的主要特征132
1.玉器制作大型化132
2.组合式复合型大量出现132
3.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大量运用132
4.镂空圆雕手法已熟练掌握132
5.玉雕题材多样化与变异性明显133
6.晚期的红山文化玉器装饰性强,纹饰增多133
7.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玉料多样化133
(四)问题与讨论133
(五)后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的玉器及其特征134
二、群星闪耀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诸文化玉器136
(一)凌家滩文化玉器137
1.凌家滩文化主要器型137
2.问题讨论与小结141
(二)薛家岗文化玉器141
(三)大溪文化晚期玉器145
(四)崧泽文化晚期玉器147
1.崧泽文化晚期主要出土玉器148
2.小结与讨论151
(五)石家河文化玉器151
1.石家河文化主要出土玉器152
2.小结与讨论157
三、玉器时代的顶峰——良渚文化玉器158
(一)文明之光照耀着太湖流域与钱塘江北岸159
1.良渚大墓与祭祀中心159
2.从天 地 人合一到祖先崇拜159
3.玉琮与神徽及其内涵161
(二)良渚文化出土玉器与主要器型162
1.良渚文化早期出土玉器162
2.良渚文化中期出土玉器166
3.良渚文化晚期出土玉器173
(三)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玉器175
(四)民间珍藏的良渚文化玉器179
(五)良渚文化玉器的历史意义及其与红山文化玉器的比较186
1.良渚文化玉器的历史意义186
2.良渚文化玉器与红山文化玉器的比较187
四、迟来的辉煌——中原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与齐家文化玉器188
(一)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玉器(海岱系玉器)188
1.大汶口文化晚期玉器188
2.龙山文化玉器——海岱玉器189
3.博物馆与民间收藏的传世玉器192
(二)仰韶文化晚期玉器194
1.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早期玉器194
2.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二期晚期玉器195
(三)陶寺文化晚期玉器198
1.陶寺文化遗址玉器198
2.陶寺文化下靳遗址玉器198
3.几个问题的探讨与认识198
(四)石峁文化玉器204
1.石峁遗址的地理与社会背景特征204
2.石峁遗址的玉器及其特征与风格206
3.新华与芦山峁遗址玉器208
4.石峁文化出土与采集玉器209
(五)迟来的辉煌——齐家文化玉器212
1.齐家文化及其玉器形成的时代与社会特征213
2.齐家文化玉器的类型与特征213
3.齐家文化出土玉器215
4.民间收藏的齐家文化玉器221
5.齐家文化玉器与周边诸文化玉器的相互影响226
参考文献226
第八章后玉器时代发展概述228
一、玉礼器(帝王玉)的发展与兴盛——夏、商、周、秦、汉玉器的发展与特征228
(一)夏、商、周(西周)时期玉器的发展与特征229
1.夏代玉器的类型与艺术风格229
2.商代玉器的类型与艺术风格231
3.西周玉器的类型、特征与风格236
(二)玉器发展历程中的又一座高峰——战国、西汉时期的玉器242
1.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与主要器型242
2.秦汉帝国的时代背景与玉器特征251
3.汉代玉器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259
二、历经四百年的嬗变期——三国、魏晋与南北朝时期的玉器260
1.魏、晋、南北朝玉器主要特征261
2.魏、晋、南北朝典型玉器261
三、逐步走向现实与生活的贵族玉264
(一)隋唐玉器265
1.隋唐玉器发展基本特征与概况265
2.隋唐玉器的主要创新品种265
3.唐代玉器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274
(二)宋、辽、金、元玉器274
1.宋代玉器的特征与艺术风格274
2.辽金玉器的特征与艺术风格279
3.元代玉器的特征与艺术风格287
(三)明、清玉器292
1.明代玉器的类型与特征292
2.清代玉器的发展与特征301
四、从贵族玉到民间玉的转变——完成回归民间玉器的大旋回310
(一)20世纪的低谷期310
(二)民间玉器发展的新时代——回归民间玉器的时代311
(三)现代玉器的基本特征与使命311
参考文献312
后记314
查看全部↓
第一章 导论
一、对美的追求是先民们制作玉器的主要动力
玉器起源,至今至少已有近万年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虎、刘国祥与香港中文大学邓聪主编的《玉器起源探索》中确认,“兴隆洼文化精致的玉器 将玉作历史上溯到距今八千年前久远。”[1]
“精致的玉器”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谁都能制作得如此精美。它是专业化的匠师们经长时间精心制作才得以成功。这就是说在8000年前[2],我们的先祖们已经历了长期的摸索、试验,积累经验,才可能在兴隆洼文化时期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玉玦、匕形器等,其历史确需上万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先民们远在6万年前的“丁村人”的时候,对器物就开始有所规范要求了,如使石器成为尖状、球状、橄榄形状等,到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已能将石器磨制光滑、钻孔,在骨器上刻纹,在贝壳上穿孔等要求了。而这些穿孔的贝壳、刻沟的骨管、磨圆的小珠,都源于人类追求美的愿望[3]。
导致先民们去制作更美的装饰品,就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去实践的一次伟大的行为,从而开始了人类追求美丽过程的永恒努力。
先民们从朦胧状态的生活走向对事物或行为有设想(预想),并为自己的预想付之努力,去实现自己的预想,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历史性的、根本性的。因为这意味着人类已经从被动的因环境所迫而去完成一件事情,转变为主动地按自己所设计的愿望去完成一件事情,这就是从精神到物质的转变,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起,精神可以变为物质了。
当然,这只是这个过程的开始。而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出现,只是这个过程在玉器制作中的初步产物。因此,把兴隆洼玉器视之为玉器的源头,也是可以理解的。
玉器制作的初始原动力是先民们对美的追求。正是这种对美的无限欣赏与追求,促使玉器随着人类自身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发展,随着治玉技艺的提高而发展,最终进入到在中国形成世界独有的玉器时代。
二、中国具备构成“玉器时代”的全部要素
中国具备促成玉器时代到来的全部要素。这就是:具有历经磨炼坚强而智慧的(新智人)先民;百万年一遇难得的最宜人的气候机遇;寻找到适合于先民生产生活的土地条件;具有发展玉器制作的丰富的玉石资源。真可谓天时、地利、人智三要素都齐备了,一个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的到来就成为必然了。
(一)中华大地上古老坚强而智慧的先民
中华大地上生活的祖先们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古人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那就是生活在亚洲东方这一块古老土地上的先民们是原生的土著居民,他们并不是来自非洲、欧洲或别的什么地方。这一点从远在200万年前的巫山人[4],稍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100万年前的蓝田人[5],60万~70万年前的匼河人[5],50万年前著名的北京人,28万年前的金牛山人[2],23万年前的大荔人,直到距今仅10万年的许家窑人(智人)、马坝人,6万年前的丁村人,4万年前的柳江人,2.8万年前的猎马人(峙峪村人)[5]及已进入新智人(现代人)阶段的山顶洞人(1.8万年)。他们承传有序,一代又一代,经受了自第四纪以来的四次重大冰期,大小共计至少37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磨炼与考验[6],在生与死之间挣扎、奔波。正是在这种极端严酷的生存空间里,锤炼了吃苦耐劳的坚强性格与高超的求生本领。也正是在这样坚苦卓绝的环境中,练就了纯熟的治石(治玉)技能,狩猎、采集、用火的本领,终于送走了最后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寒冷,迎来了温暖、湿润的全新世大暖期。
(二)一次百万年一遇的难得的发展机遇
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为中华先民们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重大的机遇。而先民们也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次百万年一遇的难得的机会。
据陆巍等[7]研究,当最后一次冰期退却后,气候逐渐转暖,大约距今10 000~8300年期间,早期在大理冰期盛冰期由北向南迁移的先民们,当冰期退却后,岭南及桂林一带南方气候变得过于闷热、潮湿,瘴气横流。如甑皮岩人所在地桂林地区,年降水量多达2200 mm,洪水泛滥,生活困难,只能北迁,寻找北方适宜居住的环境。
正是在这次由南返北的大规模迁移,使冰期过后的北方大地顿时变得“热闹”起来。考古成果证明,后来的仙人洞文化遗址(10 ka BP)、彭头山文化遗址(9~8 ka BP)、大地湾文化遗址(8 ka BP)、后李文化遗址(8 ka BP)、裴李岗文化遗址(8~7.4 ka BP)、兴隆洼文化遗址(8.2 ka BP)、磁山文化遗址(8~7.5 ka BP)等,都是在距今10 000~8000年期间出现的,其中不少都能找到甑皮岩人的文化遗传[6]。
第四纪最后一次冰川退却后,在距今12000~8000年间,气温虽有波状起伏,如距今8200年时曾有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但总的趋势是朝暖湿方向变化。特别是自距今8000年之后,尽管各地表现有一定差异,但大体上自此以后进入一个大致稳定的大暖期暖湿阶段,即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其温度在华夏大地东部平均要比现代高2.5℃左右,东北及西部要高出3~4℃以上,冬季比夏季气温提高幅度会更大[8]。此时年降水量一般均比现今高出100~200 mm。海平面水位升高,高山冰雪加速消融,植被带(阔叶林)向北推移。整个中华大地,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处于温暖而湿润的气候之中,人类生活处于一种最适宜的状态。这一状态大致维持了近3000年,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期。
更为难得的是,在先民们由南向北迁移的过程中,几乎都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落脚地。这种落脚地,也就是后来他们长期的居住地,大致有下面两种类型:
(1)南方湿地型(江河沿岸、湖泊周边):这里几乎均为湿地,水草丰美,可采食物的种类丰富,如鱼、虾、蛙、螺、蚌类及禽鸟;水中植物如莲藕、菱角、野生稻谷等。
(2)黄土区河岸台地型:这里土质疏松,宜于使用石器松土、耕作及种植,年降水量恰到好处,多在500~800 mm[9],属雨养农业区,适合于粗放的原始农业活动。
我们的先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大好时机,选取了最易于生存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人口、生产、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对自然、万物也都进入到一个更高的探索、解释、崇拜的新阶段。
(三)原始社会农业蓬勃发展,手工业显著进步
当先民们长期处于舒适而稳定的环境中,这就促使整个社会与生产都迅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在距今8000~5000年期间,黄河流域已形成种植以粟和黍为主的粟作农业区。如在磁山文化遗址地窖穴中就发现了总量多达10万斤的粟类遗存[10],足以说明当时旱作农业的生产规模及农业的生产地位。在南方,如长江流域与太湖周边地区,由采集野生水稻到栽培与种植水稻,已取得显著成绩。河姆渡文化遗址的稻谷遗存丰富,且品种多样。经鉴定已有栽培稻类的籼亚种与粳稻种[11]。可见,当时农业已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产业。
建筑业随着居民点的扩大、增多也在不断进步,更趋完美。北方地区先民多在黄土区生活,适合于挖掘洞穴或半地穴居住,冬暖夏凉,又适合躲避兽类的侵害,进出方便。南方如河姆渡已有结构复杂的干栏式建筑出现,木质结构中的榫卯已广泛利用。干栏式房屋具高脚,有利于躲避洪水及蛇、兽的侵害,完全适合于当地先民们的需要。
由于农业的重大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以猪、鸡、狗等为主的饲养业的发展[12]。生活明显趋于稳定,人口迅速猛增,生活要求多样化,以制陶业与治玉业为主的手工业不仅发展迅速,而且日渐在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特别是治玉业,由于当时在治玉技艺上已获得了重要突破,如解玉、打孔、开槽、磨光等都有了更新的手段与技巧,再加上人们精神领域的更多需求,当时治玉业已具备全面满足需求的技术准备。
(四)社会分化加剧,精神世界活跃,神权、族权、军权合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劳动产品逐渐丰富,财富逐步增多。但财富的分配制度无法适应财富增多的要求,使其仍然保持平等公道。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分配规律不相适应,于是社会也就逐步分化,其结果就是渐渐出现了穷人和富人。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原始社会发展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原始宗教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人们崇拜神灵,认为世间万物均有神灵[12],相信人、动物死后都有灵魂。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如雷、雨、风、电等,其背后都有神的力量存在。上天的神灵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于是就出现了巫师[13]。巫师最早是以女性为主,后来随着社会进入到父系社会,巫师也就主要成觋师了。他们可以通神,向神表达人们的诉求、愿望,也可以向人民传达上天诸神的旨意,可以通过占卜预知未来。于是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在原始社会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精神生活。
巫师实际上是各部落的领袖。因为他们从精神上控制与左右当时的群众,指挥信众的各种活动,一切都要按神的旨意行事,而唯一能代表神,传达神的旨令的人就是巫师。因此,在原始社会的数千年间,巫觋有无上的权威,他们实际上掌握着神权,通过神也掌握着族权与军权。巫师具有极大的权威性,他们也是原始社会最早成为富人的人。
神(灵)是一种虚幻的形象,谁也看不见,摸不着。
当巫师们第一次看到先辈们从兴隆洼遗址发现有用玉石雕塑的玉玦、玉斧或玉匕形器的时候,玉的光彩一定使他们欣喜若狂。他们一定领悟到,用玉石塑造诸神的形象,一定能体现神的光灵与神威。于是,玉石就有了一项既神秘又崇高的使命:完成塑造神灵的形象,展现在千万大众的面前,接受人们的诉求与膜拜。巫师们则终于有了一个形象而具体的交流对象了。而作为最早的生产工具与武器以及稍后一点的装饰品的制作,也就渐渐地让位于神器的制作了。
幸运的是,无论是当时红山文化遗址所在地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及辽西地区,或是良渚文化遗址所在地的太湖流域,以及稍后的陕西龙山文化与齐家文化遗址所在地的陕、甘、青地区,当地都有相当丰富的透闪石软玉与蛇纹石玉矿。据后人研究[14],如红山文化玉器主要采自辽宁岫岩县北瓦沟及其附近矿区,以含有不同比例透闪石成分的软玉与蛇纹石玉为主;良渚文化玉器的矿源多采自江苏溧阳小梅岭矿区,也以软玉与蛇纹石玉为主[14];齐家文化玉器的玉源采自甘肃榆中县马衔山及武山县的软玉、蛇纹石玉,软玉以青玉为主。
我国不同类型的玉石矿藏丰富。据《山海经》记载,产玉地多达259处。虽大多已无法核对考证,但新疆和田玉、东北岫岩玉、河南独山玉、陕西蓝田玉久负盛名,为我国玉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原始社会的先民,尤其是当时的巫觋们,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神与玉结合成一体,使玉成为神的载体与化身,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神权事业,而且也将玉器制作提高到一个崇高的地位,制作出数量巨大的各种类型的玉器,为玉器时代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玉器时代的出现是天时、地利、人智的必然结果
一支历经200多万年坚苦卓绝磨炼的新智人,幸运地遇到了第四纪最后一次大冰期结束后的大暖期,又睿智地在中华大地上选择了一片最适合使用石器开垦种植的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并开创了更美好的未来。真可谓聪明人在最有利的时间,找到了最合适的地方,干了最有意义的事。这是巧合,但更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必然。当这一群拥有丰富制石经验的先民们遇到了美石(玉石)的时候,可以说就顺理成章的迎来了一个制作玉器的高潮,并赋予一个更神圣的使命——成为诸神的载体,使其成为崇高无比的图腾和偶像,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这就是玉器时代。
人类首次将虚幻的神灵与玉器结合为一体,使其具象化与人格化,表明了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融合,并以玉器为载体,充分体现了先民们对美、对力量以及大自然的追求、崇拜与敬畏。这就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历史性的变化,因而也就将所处的时代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这就是玉器时代的到来。
从先民们开始构想设计玉制装饰品开始,直到心目中崇尚的诸神及神器以精心制作的玉器来体现,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很完整的过程。这表明先民们从精神到体能都趋于成熟,其内在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这也表明他们正从愚昧走向聪慧,从朦胧走向清晰,正在凭借人类自己的努力,对变化的大千世界寻求更准确完美的认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