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学习参与者的学习动力或驱动力问题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问题。《解码学习动力》以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为目标,通过理论、方法、策略、案例等不同方式帮助一线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动力因子的表现形式,为每个学生打造符合其学习模式的激励方案,最终实现学习动力方案与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兴趣的完美契合。
《解码学习动力》可供一线教师、学生家长及学习动力研究者阅读使用。
卓越教师的培养依托于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教师教育政策、培养方式及评价标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指出,各高等院校应针对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培养一批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卓越中学教师。
浙江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推行卓越中学教师培养的重要改革基地,同时也是浙江省2011卓越教师培养协同创新中心与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肩负着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政策咨询、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教师教育已成为浙江师范大学重要的学术品牌之一,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美誉度日益提升。“卓越中学教师研究性学习丛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策划组织编撰的。
“卓越中学教师研究性学习丛书”由《解码学习动力》《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多元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班级经营实践教程》《构建生本课堂》《构建质的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六部著作构成,分别从学习动力、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学业评价、班级管理、生本课堂、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六个方面阐述了卓越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此六部著作在广泛吸收国内外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本校对于卓越教师培养的具体实际,选取了具有针对性的系列案例加以深入辨析,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思维能力,为相关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配套性的资源支撑。
该套丛书基于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方面多年的理论积累与实践经验,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设计丛书的内容及结构。前期经教务处领导与教师教育学院教师的多次讨论、修改,在各方面专家的指导下对丛书展开了科学的规划。丛书从课程和教材建设的角度出发,以卓越教师培养、教育研究能力提升、班级经营方法出新为抓手,致力于系统提升中学教师关于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评价研究的综合学术能力。我们希望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努力,打造一套提升一线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精品丛书,从而为新时代的卓越教师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查看全部↓
总论篇 了解学习动力
第一章 学习动力与学习
第一节 解密学习动力
一、学习动力的含义
二、学习动力的内容
三、学习动力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学习动力、学习行为及学生成就
第二章 学习动力理论之钥匙及其教育学启示
第一节 需求论之钥匙及启示
一、需求层次理论的发展、演变
二、需求相关理论的教育学启示
第二节 归因理论之钥匙及启示
一、归因理论的发展、演变
二、归因理论的教育学启示
第三节 行为理论之钥匙及启示
一、行为主义及行为主义学习动力的形成、演绎
二、行为主义学习动力的教育学启示
第四节 观察学习理论之钥匙及启示
一、观察学习理论的经典实验
二、观察学习理论的演变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教育学启示
第五节 动机系统论之钥匙及启示
一、动机系统论体系的构成及演变
二、动机系统论体系的教育学意义
第六节 内、外因理论之钥匙及启示
一、基本含义
二、内因性学习动力与外因性学习动力的关系
三、学生内动力和外动力的评估
四、内因性学习动力与外因性学习动力的教育学启示
第三章 学习动力理论对教育者的总体要求
第一节 了解学生,查找原因
第二节 了解自己,规划方案
第三节 形成策略,营造环境
分论篇Ⅰ 学习内动力的探究、培养与激发
第四章 基本需求与学习动力
第一节 理论探讨
第二节 实践操作
第五章 兴趣与学习动力
第一节 理论探讨
一、兴趣的含义
二、兴趣的分类
三、兴趣的作用
第二节 实践操作
第六章 自我效能与学习动力
第一节 理论探讨
第二节 实践操作
第七章 自我调节 能力与学习动力
第一节 理论探讨
第二节 实践操作
第八章 自尊与学习动力
第一节 理论探讨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二、学校教师的影响
三、同伴因素的影响
四、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第二节 实践操作
第九章 情绪、情感与学习动力
第一节 理论探究
一、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二、有关情绪和情感的认识
第二节 实践操作
第十章 意志力与学习动力
第一节 理论探究
一、意志力的含义
二、意志力的基本特征
三、影响意志力的因素
四、意志力的功能
五、意志力与学生学习动力的关系
第二节 实践操作
第十一章 性格与学习动力
第一节 理论探究
一、性格概述
二、性格的作用
第二节 实践操作
分论篇Ⅱ 学习外动力因子的探究、培养及激发
第十二章 同伴关系与学习动力
第一节 理论探究
一、同伴关系的含义及特点
二、同伴关系的作用
三、同伴关系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实践操作
第十三章 家庭与学习动力
第一节 理论探讨
第二节 实践操作
第十四章 校园文化与学习动力
第一节 理论探讨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及构成因素
一二、校园文化的特点
三、校园文化与学生学习动力的关系
四、影响校园文化的因素
第二节 实践操作
第十五章 师生关系与学习动力
第一节 理论探究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三、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实践操作
第十六章 课程设置与学习动力
第一节 理论探讨
一、课程设置的含义
二、课程设置的相关原理
第二节 实践操作
一、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二、课程开发的不同模式
三、课程开发中的学生文化背景
第十七章 教学方法与学习动力
第一节 理论探讨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二、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及选择依据
四、高效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实践操作
第十八章 职业规划与学习动力
第一节 理论探讨
一、职业规划的含义
二、职业规划的影响及中国学生的现状
三、职业规划教育的原则
第二节 实践操作
参考文献
后记 带着信念和情怀继续前行
查看全部↓
《解码学习动力》:
基本生理需求的理论在具体教育学中的应用就是要求教师关注、关爱学生。从学生日常的吃、住、行入手,学校要保证解决学生基本的温饱、休息。例如,学生是不是空着肚子上课:学生早晨显出疲态是不是没有足够的睡眠;学校的周围环境是不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师应该怎样安排课时才能准时下课;应该怎样布置课后作业才能更合理地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特征。
第二,安全需求。马斯洛认为安全需求包括对保护、秩序、稳定的需求。人们对于人身安全、有保证的就业机会、稳定的家庭生活、个人财产的保护,以及免受疾病、痛苦、威胁等的追求都属于这一需求。通俗意义上讲,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安全需求都不被满足的话,那么其意识和行为首先要集中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就无法在相应的活动中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要做的事情、要达到的目标,从而缺乏动力,导致失败。我们经常说的“趋利避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说明的这个道理。
这一需求反映在学校教育领域经常表现为,学生如果感觉不到安全就会分散学习的注意力,上课开小差等。例如,一个孩子在学校经常受到其他学生的欺负、老师的嘲讽挖苦,会慢慢变得不相信老师、同学,不喜欢上学、不愿意进行社交活动,将自己蜷缩到自己的小世界中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这样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会日益下降。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和学校要负重要的责任。目前,中外学校里出现的小团伙欺凌事件都是对学生安全诉求的巨大威胁。
第三,情感和归属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它包含着对友情、爱情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它是人社会需求及被需求的要求和表现。
这一需求在教育领域内表现得更为突出。学生对情感和归属感需求更强烈。学生都想在家庭和学校所处的群体里能有自己的一个位置,能有归属感,这是学生的基本需求。学生这一需求的实现来源于教师和同伴的肯定与鼓励。如果教师和同伴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在活动中包容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那么这种肯定会带来认同感,使学生获得价值感,进而产生归属感。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人的社会价值是以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决定的。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班级成员在班级社会中也处于一定的地位。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在班级社会中获得群体成员给予积极评价的地位,那么他就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他也就难以认同班级群体的价值,从而不能产生一种归属感。例如,在家里缺少父母关爱的学生在学校里就会千方百计地交朋友,积极地寻求同类和朋友,寻求归属感,当这种努力没有达到既定的目的时,他们就会产生挫折感,减少班级互动或者根本不努力学习,甚至会扰乱课堂。
第四,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的尊重和被他人尊重。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被认可的稳定的社会地位,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被社会或他人认可。如果尊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就能对自己充满信心,体验到自己在社会和他人眼中的用处和价值,从而对自己正在和即将从事的事情充满信心,全力以赴。
尊重需求在教育领域内具体表现在,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质,而这些潜质具体反映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拥有不同种类的智能,而每个人通常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一般只在一两项智能方面特别突出,在其他项智能方面较弱或很弱。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有力地撼动了以智商为基础的一元评价体系,为全面认识人、理解人的多元评价打下了理论基础。在一元评价或者在传统的认识及评价视角下,永远只有一少部分学生是优秀的,能够最终达到教育者的要求,大部分学生只能成为“次品”“半成品”,甚至“废品”。事实是,只有那些所拥有的智能组合为语言加逻辑数学等智能的学生,才能满足教师和学校的要求。而拥有其他智能组合,如肢体运作加音乐智能,或内省加自然探索智能的学生则很难达到教师和学校的要求。从本质上讲,不是我们的学生出了问题,而是传统学校教育的设置本身带有极大的偏见,只强调个别方面智能的发展,仅能满足一小部分学生的需要。但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下,教育者倾向于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可塑之才”,并相信无论其智能组合是什么,都有获得发展的机会和提高的空间,只要教师进行正确地引导、挖掘,就能够帮助学生成才。
人与生俱来的不同的智能组合也是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重要特征,当教师忽视或没有意识到智能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时,便容易产生许多不当的观点及做法阻碍着学生的进步。只有充分理解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学生的特点和才能,帮助学生明白自身独特的多元智能,才能挖掘学生潜能,并顺势调整教育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五,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需求包括道德、创造力、激情、问题解决力、接受事实的能力。这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它的实现依赖于个人的不懈努力,不断地完善自己,才有可能实现。同时,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对于自我实现需求的内容可能大不相同,因此,要认真研究、区别对待。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