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大中城市是我国地理国情普查的典型区之一,以地理国情数据为基础,针对大中城市发展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和迫切需求开展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大中城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研究:以兰州市为例》首先研究大中城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的方法论基础,包括总体技术流程和关键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取兰州市作为典型研究区域,从资源利用、生态文明、社会民生、区域经济、城镇发展五个维度进行专题分析评价,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测算国情指数,科学揭示大中城市基本国情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结构特征、空间相关关系,以及地域差异等客观规律。
《大中城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研究:以兰州市为例》可作为各级测绘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环保部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相关专业科研工作参考用书等。
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于2013-2015年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2015年9月7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国普统计[2015]28号)确定甘肃省为“国家级综合统计分析试点单位”,兰州市为“典型大中城市城镇发展综合统计分析试点之一”,要求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融合人口、GDP等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并结合地区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综合统计分析,形成“典型大中城市城镇发展综合统计分析试点报告”。作为试点工程,兰州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与分析研究的项目成果将有助于完善我国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的技术方法体系和成果形式设计,为各省(区、市)及全国其他大中城市开展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及成果应用总结经验和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014年,我们有幸承担了“兰州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与分析研究”的项目任务。经过课题组历时两年的辛勤工作,项目终于完成,并于2016年5月26日顺利通过评审,受到甘肃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及省内相关专家的一致好评和肯定。项目完成以后,我们有充裕的时间对已完成的课题成果进行重新审视.对项目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原来“兰州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与分析研究”综合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我国大中城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一般方法论的总结和提炼,补充了我们对大中城市地理国情专题评价的一些最新认识和研究成果。怀着野人献曝的心情,在此提交出版,以期对我国同类地区开展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提供借鉴,并有效促进本领域的学术交流。
本书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思想,借鉴资源利用、生态承载力、福利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新型城镇化等领域的学术积累,结合GIS和应用统计分析技术,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中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经济增长、城镇化质量等重大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测算国情指数,揭示各类国情要素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分异特征。本书在以下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创新。
(1)本书提出大中城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的总体技术流程和关键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推广价值。总体技术流程包括评价主题确定、数据处理、指标计算、分级评估;关键技术方法包括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空间分异表达等内容,能够为我国典型大中城市,以及更大尺度地域空间的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
(2)利用国情普查数据,辅以其他社会经济数据,研究兰州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城镇化等重大问题,极大地发挥了普查数据精确性和即时性的优势,使得统计分析成果更加具有客观性。
(3)在不同属性数据整合的基础上,综合统计分析的主题选择和技术方法呈现出一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符合自然和人文学科交叉与合作的国际化研究趋势,使得统计分析成果的科学性得到增强。
(4)得益于国情普查数据的全覆盖和高密度优势,从县区和乡镇/街道两个层次开展综合统计分析,尤其是乡镇/街道尺度的研究是对兰州市城市问题研究的重大突破,使统计分析成果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
查看全部↓
前言
第一章 大中城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与分析的方法论基础
第一节 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概述
第二节 大中城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的目标与意义
第三节 大中城市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一、总体技术流程
二、关键技术方法
第二章 兰州市土地利用水平评价
第一节 兰州市土地利用现状与问题
一、地形地貌特征
二、土地利用类型
三、土地利用问题
第二节 兰州市土地利用水平评价方法、指标与数据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准则域的指标值计算
三、目标域的综合值计算
四、土地利用耦合度
五、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
第三节 兰州市土地利用水平评价结果
一、土地利用程度评价
二、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三、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四、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五、土地利用水平综合评价
六、土地利用耦合度与协调性分析
第四节 兰州市土地利用水平类型区划与管治对策
一、低度耦合协调区
二、高度耦合协调区
三、中度耦合协调区
第三章 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第一节 兰州市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一、大气污染严重
二、水土流失严重
三、土地盐碱化和沙化
四、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第二节 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数据与过程
一、“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
二、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计算
三、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四、确定权重
五、计算综合指数
六、PSR协调度
第三节 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一、生态环境压力
二、生态环境状态
三、生态环境响应
四、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五、PSR协调度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对策
第四章 兰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
第一节 兰州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现状
一、兰州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二、兰州市基本医疗资源配置情况
三、兰州市公共交通资源配置情况
第二节 兰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模型及指标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科学内涵及理论基础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计算
三、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四、确定权重
五、计算公共服务综合指数
六、计算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
第三节 兰州市公共服务综合水平评价结果
一、兰州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情况
二、兰州市基础教育服务水平评价结果
三、兰州市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评价结果
四、兰州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评价结果
第四节 兰州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评价
一、区县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
二、街道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
三、建制镇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
四、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
五、区县内部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
第五章 兰州市区域发展潜力评价
第一节 兰州市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城市综合实力依然较小
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三、经济发展面临用地不足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小的制约
第二节 兰州市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方法
一、区域发展潜力基础模型
二、经济发展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区域经济潜力评价方法TOPSIS方法
第三节 兰州市经济发展潜力分析
一、经济发展拉动力
二、交通区位支撑力
三、土地资源保障力
四、经济发展潜力
第四节 兰州市经济发展潜力制约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潜力制约因素判析
二、类型区划分及应对策略
第六章 兰州市城镇化质量评价
第一节 兰州市城镇化现状与问题
一、城市总体规模逐步增大,人口城镇化率快速提高
二、城镇化水平不均衡,极化效应和“中心-外围”特征明显
三、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综合服务能力和质量日益提高
第二节 兰州市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
一、城镇化质量的评价维度
二、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计算
三、熵权TOPSIS评价模型
第三节 兰州市城镇化质量评价结果
一、兰州市城镇化质量基本情况
二、经济发展质量评价
三、公共服务质量评价
四、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五、基础设施质量评价
第四节 兰州市城镇化质量分类评价
一、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关系评价
二、城镇化质量滞后类型区划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是开展区域系统研究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 研究专题的确定应该加强综合性与专业性深度融合
第三节 统计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应强调学科交叉与实际应用
一、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主,综合运用其他部门的数据
二、综合统计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应加强系统性与集成性创新
三、重点聚焦区域地理国情现状评估、潜力分析和趋势预测
四、形成各类地理国情指标、指数,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