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第2版)》是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与大纲,并结合现阶段教学改革实际情况而编写的国家规划教材。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数控加工的基本知识、数控切削加工方法、数控机床夹具应用、数控加工的工艺基础、机械加工质量。
《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第2版)》以突出职业教育为特色,以增强实用性和加强能力与素质培养为指导,根据工程实践对制造技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和调整。《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第2版)》以数控加工工艺为主线,从工艺实施的生产实际出发,将切削加工基本理论和知识、各种常用加工方法、常规机械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工艺、常用的刀具、夹具和辅具等内容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教材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适应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员的需求。《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第2版)》内容丰富,详简得当,实用性强。既有理论又有实例,内容体系符合教学规律。各章均附有习题,供教学参考。
《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第2版)》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职工大学、业余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数控加工技术》自出版以来已多次重印,经全国部分院校使用的教学实践表明,本书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他们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修订要求。为使本书更能适应职业教育的改革,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编者按照“必需、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按知识经济时代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对原书进行了修订,力求做到突出应用,多举实例,简明易懂,以便于教学与自学,并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修订版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教材整体结构、体系上做了相应调整。如将特种加工内容并入到数控切削加工方法一章中,使加工内容更完整,也便于对机械加工与特种加工的异同进行分析与对比。
2.删去了应用性不强及较繁杂的发展、论述及设计内容,如删除了原书第六章数控加工技术与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内容,删除刀具几何参数中刀面的设计与选择等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实用。
3.精选与更新书中的案例和图表,降低难度。如将原书复杂的车床夹具设计案例,修改为简单、易懂的钻床夹具设计案例,并作为选讲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使教材内容更灵活。
4.增强实用性与应用性。如原书车床主轴加工工艺案例,难度偏大,实用性不强,修订版则采用了一般难度的小轴为例,阐述轴类、套类件加工的工艺问题,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对学生操作数控车床有指导作用。同时修改了原书中普通机床的夹具案例,增加了数控机床夹具案例等内容。
本书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职工大学数控技术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教学用书外,还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书中带“*”号章节为选讲内容,若增加该章节亦可作为5年制、3年制高职相关专业教学用书。
参加本次修订工作的具体分工如下: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田春霞编写绪论、第一章、第五章,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徐衡编写第三章、第四章,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张黔成编写第二章,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陈莉编写绪论。全书由田春霞任主编,徐衡任副主编,道依茨一汽(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陈文俊担任主审。
本书在修订过程中得到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谨致诚挚的谢意。衷心希望广大教师和学生在使用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次修订时改进,使之日臻完善。限于编者水平和经验有限,编写时间又较紧迫,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对修订版的不当之处,敬请赐教。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绪论
第一章 数控加工的基本知识
【导读】
第一节 切削运动与切削要素
第二节 刀具切削部分的几何角度
第三节 刀具材料
第四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控制
第五节 机床夹具概述
第六节 工件的定位
第七节 工件的夹紧
习题一
第二章 数控切削加工方法
【导读】
第一节 数控车削加工
第二节 数控铣削加工
第三节 数控加工中心加工
第四节 数控磨削加工
第五节 特种加工
习题二
第三章 数控机床夹具应用
【导读】
第一节 数控加工常用夹具
第二节 组合央具
第二节 专用夹具设计简介
习题三
第四章 数控加工的工艺基础
【导读】
第一节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概述
第二节 零件的工艺分析
第三节 毛坯的选择
第四节 定位基准的选择
第五节 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
第六节 机床加工工序设计与实施
第七节 工艺尺寸链
第八节 数控加工工序实施
第九节 加工工艺过程的生产率
第十节 零件加工工艺与数控加工工序实例
习题四
第五章 机械加工质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机械加工精度
第三节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习题五
参考文献
一、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概况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提供所需的机器、仪器、工具等机械装备。据统计,美国68%的社会财富来源于制造业,日本国民总产值的49%是由制造业提供的,中国的制造业在工业总产值中也占有40%的比例。可以说,没有发达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真正繁荣和富强。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则是反映国民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使常规机械制造技术与精密检测技,术、数控技术等相互结合。机械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其性能、精度和效率日趋提高,更新换代频繁,生产类型由大批大量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变化。这些变化对机械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机械制造技术不断向着高柔性与高度自动化、高精度和高速高效率的趋势发展。
(1)机械制造向高柔性与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机床中的应用,使计算机数字控制(CNC)机床、加工中心(MC)、柔性制造系统(FMS)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自动化制造设备的应用比例迅速增加,使得机械制造过程逐步柔性化,适应了生产类型由大批大量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及产品更新换代快的方向转变,缩短了生产周期。